|
我眼中的美国 (二)
|
  | |
加勒比海之旅
|
|
今年一月中旬, 女儿携我, 老伴和外孙女乘Liberty号游轮从佛罗里达出发, 到巴哈玛岛, 凯门岛和墨西哥的亚玛文化遗址旅游. 女儿说, 这是给我们老两口儿的70岁礼物. 先说说游轮. 船长达300米, 宽40米. 有12层船舱. 船员千余人. 乘客3000人. 如此巨大,时速40公里, 行驶非常平稳. 船上设施齐备: 游泳池, 健身房, 美容房, 幼儿园, 图书馆, 舞厅,三层高可容千人的剧场, 赌场, 音乐厅, 数个餐厅全天免费用餐,食品丰盛. 排球场, 乒乓球台, 摄影, 礼品店等. 卧室4人一间, 有卫生间. 越高层房费越贵. 我们住3层. 有两次正式晚宴, 须穿西装礼服. 三次大型演出. 音乐会天天有.我和一家美国人, 三个法国人, 各打了一小时乒乓球. 赌场有各种玩法. 少至几分钱, 多至数百美元一赌. 我用$2 玩了三把, 保本儿. 巴哈玛岛是英属, 左侧通行. 人很友善. 我们和另外四家女儿的华人朋友们同行. 看到树上成熟的椰子, 我们请当地人砍下几个, 他不收钱. 往地上一摔, 从裂缝就可喝鲜椰汁. 第一次驾驭帆船. 原来凭一页船帆, 顺风逆风都能行驶得很快. 在凯门岛, 我们到浅海区潜水看热带鱼. 海水就像自来水那样清澈. 花花绿绿的鱼群游来游去. 还有一种直径50-60公分园扁的灰褐色的鱼, 船员托着他, 让大家和鱼亲嘴, 照相. 比尔盖兹在这海边有别墅. 墨西哥的玛亚文化遗址有2000年历史. 是个像金字塔那样的用石,土堆积起来的祭坛. 据说, 当初玛亚人死了要把心挖出来祭嗣. 还到了一个400人的鱼村. 人们都在海边开饭馆接待游客. 玛亚人矮粗黑胖. 我们在海滨驾驶了摩托艇. 挺爽. 一趟热带旅游, 人都晒黑了.
|
|
中西餐
|
|
顶尖食品 最近美国的报刊发表了一分对中餐的权威研究报告. 引起了对中餐的讨论. 报告称中餐为美国人公认的顶尖食品. 人们外出就餐的首选就是中餐. 报告也指出了中餐含盐量高, 热量大的不足. 美国的中餐馆数量甚至于超过了快餐店的数量. 到处都有中餐馆. 1995年老伴已来女儿这儿了. 我来探亲. 女儿的一位美国朋友来家作客. 我们包了抄手(馄饨)请她吃. 她吃得有滋有味儿. 吃完了, 她说: "我能带些抄手回去给我丈夫吃吗?" 我们给她带了一盒抄手回家. 她兴高采烈. 女儿到公司工作以后, 我们总给她带午餐. 有一次她中午正在吃带去的饺子. 她的一位女同事看着她饭盒里的饺子说: " 你能吃完那么多饺子吗?" 女儿就分给她一些. 她就像馋嘴的孩子一样大吃起来. 有一次女儿送给她的一位比较要好的同事一盒饺子. 她有4个孩子. 她为了和丈夫两个人独享这分美食, 就把饺子藏在冰箱里不显眼的角落里. 结果还是被孩子们发现了. 只好全家分享. 中国的父母什么好吃的都先给子女吃. 美国人在这方面与中国人不同. 孩子有孩子那分儿, 自己有自己那分儿. 孩子吃完了, 想吃父母那分儿, 父母会说: "这不是你的. 这是我的." 在中国人看来这很不近情理. 婴儿自己睡一个屋. 夜里哇哇大哭, 父母照睡也是常有的事儿. 这就是文化差异. 邻居家有个男孩和外孙女同岁. 两人常在一起玩. 今年春节我们给他家送了一盒饺子. 过后他妈妈对我女儿说: "我从来没吃过这么好吃的饺子!" 我们有时也去中餐馆吃饭. 我和老伴的生日相差不到一个月. 女儿每年都会去中餐馆为我们过生日. 有一年去东来顺吃涮羊肉. 老板是小提琴手出身. 饭馆布置得很有音乐气氛. 正赶上当地华人电视台来采访. 老板还特意为我们送了生日蜡烛和生日蛋糕. 我们也接受了采访. 美国的中餐馆当中, 川菜馆比较多. 还有粤菜馆, 湘菜馆, 北方菜馆等等. 在美国的中餐, 都经过了改良, 以迎合美国人的口味. 有的做得很好. 有的还没我自己做得好吃. 夫妻肺片, 麻辣牛筋, 油条豆浆, 八宝饭, 酥饼......想吃什么有什么. 中餐一是色香味俱全, 美味可口, 一是价廉物美. 我们全家6个人的生日宴花费也就是 $70左右. 之所以价廉, 一是中国人会精打细算. 能省则省. 我亲眼看见刚出锅的炸春卷下面垫的吸油用的是报纸. 这在美国是不允许的. 但是省钱啊. 二是雇用了大量非法移民(偷渡). 劳动力便宜. 他们没工资. 老板提供吃住. 收入就靠小费. 现在美国正在大力打击非法移民. 就连雇用非法移民的雇主也得连坐. 中餐馆和中国店一样, 卫生条件总比美国人差一截. 就像中国和美国的马路一样.
电视剧里的西餐 我在电视剧里不时的看到这样的镜头: 主人公坐在一个装修得很有档次的餐厅里, 对侍者说:"来个蔬菜沙拉." 表示他(她)很有品味. 或者端一个快餐盘, 装着炸薯条和一杯可乐表示吃的有档次. 其实这都是对西餐的误解. 西餐分为宴会的正式西餐, 日常吃的西餐和快餐. 下面我各举三天老年活动中心和养老院的午餐食谱为例.
|
老年活动中心
1. 烧牛肉,
2. 炖牛肉,
3. 咖哩米饭,
|
养老院
烧猪里脊(带汁--Gravy),
火腿/葡萄干酱(Sauce),
烧牛肉(带汁),
|
从以上的日常西餐食谱可以看出, 西餐一般包括主食, 蔬菜, 水果. 用一个分格的方盘, 每样食品放一个格子里. 牛奶都是纸盒包装. 一盒刚好一次喝完. 家里可买一加仑(3.8升)桶装的牛奶, 倒到杯子里喝. 美国人从小从冰箱里拿出来就喝. 从不加热. 蔬菜有三种吃法. 1. 用水煮了吃. 有时几种蔬菜混在一起煮. 就是白水煮青菜. 2. 沙拉(Salad). 把几种新鲜蔬菜切成小块儿混起来, 再浇伴上沙拉酱(Salad dressing). 沙拉酱都是一人分的袋装. 有不同的风味和品种. 3. 就是新鲜蔬菜, 拿起来就吃. 从这些食谱里, 就能悟出老美为什么把中餐评为顶尖食品的缘由了. 那白水煮青菜是什么味道? 那熘炒烹炸又是什么味道? 再愚笨的人也分辨得出来啊. 西餐的快餐店有卖当劳, Subway, Taco bell等等. 肯特鸡在美国到是不多见. 卖当劳就有炸鸡腿. 卖当劳在国内已遍布全国了. 去年回成都在成都二环路上看到一家正宗的Subway. 中文音译名称记不准了. 正不正宗, 一进店闻那味道就知道了. Subway主要卖三明治. 有一呎长和半呎长之分. 长面包里夹的东西可当场自点. Taco bell 在国内还没听说过. 所谓塔口(taco), 就是弯成U形的玉米面脆薄饼, 里面夹有鲜蔬菜, 碎肉, 奶酪, 再浇上蕃茄酱. 还又一种是软面饼卷的. 店里也卖披萨. 快餐店的饮料都是随自己喝多少都行. 临走也可再装满一杯带着. 快餐店吃一顿$5--7. 国内的价格和美国相当. 快餐店都有一个窗口, 人不用下车. 把车开到窗口买完包好放在车里. 可边开车边吃. 银行取钱也有这样的窗口. 方便得很. 披萨 披萨是美国人爱吃的西方食品. 有专门的披萨店, 也有饭店里兼卖披萨的. 披萨店界于快餐与普通餐饮之间. 国内正宗的披萨店就是必胜客(Pizza hut). 价钱也和美国接轨. 其它国内自己开的店和家乐福里卖的披萨都是徒有虚名. 味道根本就不对. 披萨有三大关键要素. 下面是一张圆形发面饼. 饼上面铺一层蕃茄酱. 最上面是奶酪(Cheese)条. 奶酪放得多就更可口. 其它的辅料如香肠片, 鲜蘑菇, 鲜辣椒可分别适量在最上层放一些. 但是不能几种混在一起放. 国内自制的披萨在上面放了太多的混合辅料. 就宣宾夺主了. 美国超市有卖冷冻的披萨. 下面的发面饼是熟的. 在烤箱里一烤就可吃了. 披萨要刚烤出来趁热吃. 凉了就不好吃了. 烧烤 美国人家里和公园都备有烧烤炉. 大多用煤炭. 家里也有用电的. 把牛羊鱼肉放在炉上烤. 边烤边涂抹酱汁. 超市里有卖各种烧烤用的酱汁. 家里都有烤箱. 感恩节时美国人都要吃火鸡. 火鸡大的重10多磅. 小的也有4,5磅. 把火鸡放在烤箱里烤. 隔一阵子涂抹一次酱汁. 要烤5--6个小时. 由于肉太厚, 里面的肉还是很难入味. 自助餐 美国人聚会, 开Party时喜欢吃自助餐. 可自己准备, 也可到餐馆订做. 都是两尺长一尺宽的不锈钢深盘盛装热食品. 水果等用大玻璃缸或盘盛装. 一般备有面包, 肉类, 沙拉, 水果, 点心, 饮料. 用的都是一次性餐具. 不能用同一只盘子吃光了再去盛. 每吃完一样, 就把餐具仍到垃圾桶里. 再用新餐具继续取食品. 吃东西要闭嘴嚼. 千万别张嘴叭叽,叭叽地嚼出声儿. 盘子, 碗都放在桌上, 用叉, 勺往嘴里送食物. 不能端起碗往嘴里扒饭. 喝汤不能呼鲁呼鲁出响儿. 这些都是吃西餐的规矩. 宴会 宴会是正式西餐. 可以这么说, 中餐吃的是口味; 西餐吃的是排场和气氛. 宴会上首先要身着礼服. 穿着打扮要非常正式. 餐具都很讲究. 有些美国家庭都有一套几辈传下来的精美餐具. 有的是银的. 酒杯大大小小就有5,6只. 刀叉两三套, 分摆在左右手边. 一排刀叉吃饭时要从最外边的开始用. 吃一样菜换一付刀叉. 西餐都是分餐制. 每人一分儿. 开始时, 侍者拿菜谱来给每个人点菜. 然后拿一小筐面包供大家选取. 接下来就按你点的菜谱逐一上菜. 先上的是开胃菜. 然后是主菜. 最后是餐后甜食. 每道菜点几样随你的意. 美国超市里有品种繁多的半成品和成品. 家里做西餐就简单方便得多了. 比如玉米面面包. 买回来配好的小口袋粉. 按说明书加鸡蛋, 油和牛奶搅匀. 再倒到玻璃盘里, 放到烤箱里按指定温度时间一烤, 就成啦. 做糕点都有配好的粉料. 如法炮制就行了. 有好些食品是罐头装的. 打开吃就是了. 值得一提的是, 美国人不光吃精米白面. 他们也注意养生. 面包就有全麦的, 多谷物的. 玉米吃的也不少: 玉米面包, 玉米片, 嫩玉米, 玉米粒等等. 还有燕麦片. 我每天早晨都吃燕麦粥混牛奶. 美国的冰淇淩花色品种繁多, 美味可口. 奶酪(Cheese)和巧克力(Chocolate) 这是西餐中必不可少的两种食品. 比如蛋糕(Cake), 就有奶酪蛋糕和巧克力蛋糕. 奶酪蛋糕在国内没见过. 在美国这也是价格比较贵的一种蛋糕. 奶酪分为硬, 半软, 软三类几十个品种. 可切成块, 片, 条吃. 也可做为一种原料用在许多食品的烹调中. 汉堡包和三明治里可夹奶酪片. 面条也有用奶酪混合酱(Cheese sauce mix)伴着吃的. 巧克力在冷饮, 糕点, 糖果里广泛使用. 有黑巧克力, 还有白巧克力. 黑巧力是保健食品. 豆类也是西餐常吃的. 美国超市里卖的白豆, 红豆, 黑豆不下十种. 唯独不卖黄豆. 只有中国店和韩国店才卖黄豆. 有罐装的熟豆类食品. 就是带汁的熟豆粒. 略带甜加咸味儿. 也可用豆子卷在饼里吃. 西餐的饼(Pie)和中国的烙饼完全是两码事. Pie的做法是这样的: 在厚铝泊的圆盘里, 先铺一层用油面做的三毫米厚的饼外壳. 店里有卖现成的这种有面壳的盘子. 然后放进用糖, 面粉混合好的水果块儿. 最顶层再铺上面壳. 放到烤箱里烘烤. 最常见的有苹果Pie, 草梅Pie, 兰梅Pie, 樱桃Pie等. 西餐的汤也和中餐的汤差别很大. 中餐的汤都很清爽, 鲜美. 西餐的汤则浓稠, 有点像打滷面的滷. 有的里面还加了面条. 还有一种汤是豆子汤. 就是把红豆, 黑豆煮烂, 加些盐和糖, 可能也勾了芡. 美国和墨西哥相邻. 因此老墨也特别多. 墨西哥餐馆也是美国人经常光顾的地方. 墨西哥人爱吃饼, 玉米片. 这也就算是西餐吧.
|
|
美国的华人
|
|
美国是一个世界各民族的大熔炉. 这块土地的原住民是印第安人. 1620年, 一艘名为"五月花"的船载着远渡重洋的第一批英国移居从东北部登上了北美大陆. 他们是为了逃避宗教迫害而离开欧洲的. 从此陆续不断的有英国移居到来. 到美国建国的1776年, 美国领土仅限于东部的13个州. 美国国旗的13条红白相间的横条就代表这最初的13个州. 这期间也从非洲大陆贩运大批的黑人奴隶. 直到林肯总统签署了解放奴隶的法令. 大约在1930年代, 美国修铁路, 有成批的华人来美国做工. 在上世纪80年代改革开放之前, 美国的华人以台湾, 香港人为主. 所谓中文指的就是广东话. 文字是繁体字. 随着大陆来美的人数越快越多, 中国的影响力越来越大, 现在中文以普通话和简体字为主了. 但是美国人和你第一次见面还经常会问你讲普通话还是广东话. 问你是大陆来的还是台湾来的. 在3亿美国人口中, 亚裔占1000万. 其中华人占330万. 美国几乎从世界各国来的移居都有. 种族多样化. 除了面积很小的一些印第安人保留地之外, 没什么特定民族自治区. 大家都杂居在一起. 顶多像唐人街, 中国城这样的地方华人相对而言集中一些. 这样一来, 异族通婚就很普遍了. 黑人男的和白人女的结合叫"牛奶加咖啡". 我在英语班的一位老师, 外表看不出她和别的白人妇女有什么不同. 但是她说她的身上有八种血缘! 她都觉得混血儿这个词儿对她已不能说明白她的血统了. 华人大致分这么几部分. 台湾人, 香港人和大陆人. 大陆人中有出国留学来的, 有打工来的(其中有相当数量从福建一带偷渡来的), 有做生意来的. 现在又多了新的成分: 外逃的贪官及家属, 还有二奶. 华人的侨团组织有好几种. 一种是早期形成的, 以台湾人为主. 他们有亲大陆的有和大陆不来往的. 民进党上台后, 又分裂成蓝, 绿两个派别. 民进党政府和国民党都有驻美代表. 大陆来的侨民组织比较多. 一类是校友会. 国内比较有名气的大学在美国都有校友会. 各校友会还组成了大陆大专校友会联合会, 简称大专联. 大专联和中国驻美大使馆保持联系. 校友会还分美东和美西地区. 各自组织活动. 校友会都是由热心人士自发组织起来的. 大家都是义务劳动. 每逢年节, 都会组织聚餐, 聚会. 上个周末, 我刚刚参加了吉林大学校友会的新春聚餐会. 聚餐会在一个中国素菜馆举办的. 校友们带着家眷前来喜气洋洋的聚会. 墙上挂着吉林大学的校旗. 这旗还是上个世纪90年代吉林大学校长访美时亲自带来留下的. 校友当中, 最老的就是我和另一位物理系毕生的老头. 都是1963年毕业的. 接下来的是50多岁的工农兵大学毕业生, 80年代, 90年代的毕业生. 一位当年的工农兵大学毕业生说: "我们现在有房, 有地, 生活过得不错, 缺的就是和朋友, 校友的亲情交流. 校友会使大家聚在一起, 心里很高兴. " 还有一位来美不久的年轻校友兴奋的说: "这下可找到组织啦!" 去年底我参加了大专联组织的新年晚会. 有上千人前来聚会. 晚会前是各个校友会推出的家乡小吃. 大家各选自己喜欢的美食品尝. 演出的节目也很精彩. 有些是自编自演, 有些是请其他族裔演出自己传统节目. 华人当中人才辈出. 演出很有专业水准. 2003年我和女儿参加了大使馆的国庆招待会. 还和大使杨洁褫夫妇合了影. 另一类侨民组织就是各省的同乡会. 东北三省的叫东北同乡会. 四川, 福建, 湖南, 广东等省的同乡会也经常组织活动. 我参加过在大商场组织的春节华人联欢活动. 东南亚一些国家也过春节. 他们也组织演出团队参加联欢. 当地的议员也前来祝贺. 在美国的华人凭着自己的聪明才智和坚韧不拔, 能开创事业的新局面. 早期的有大家熟知的李政道和杨振宁. 现在的劳工部长赵小蓝, 发明鸡尾酒疗法的爱滋病专家何大一, google的全球副总裁李开复等. 还有大批的华人专家学者在美国的大学和企业界打拼. 上世纪80年代的出国访问学者当中, 有些人没有按期回国, 而是继续留了下来. 由于没有美国的文凭和学位, 再有本事也无法出人头地. 只能在实验室里从事辅助性工作, 为老板出数据. 没资格在论文上属名. 女儿读博士时, 就与在同一学校工作的两位北京来的留下来的访问学者相熟. 他们的工资水平和实验员差不多. 当时也就三万多美元. 他们国内的同事都升为教授, 研究员了. 其中的一位女士, 她丈夫在北京高校工作. 每年来探亲一次. 她在美国买了一套公寓. 她也不愿意回国. 其中的那位男的, 年纪比我还大些, 把妻子接来, 后来又把女儿接来, 就在美国扎根了. 在美国的华人当中, 有一种现象. 就是想回国发展的都是男的. 想留在美国的都是女的. 我琢磨来琢磨去, 也没有弄明白其中的缘由. 但是, 想在美国闯出一片天, 除了专业知识, 最最重要的还是英语过不过硬. 社交能力行不行. 很多老中都在公司里的科研部门从事科技工作. 就算是科学家, 这也是公司里最基层的职位. 老中还有个习惯就是喜欢扎堆儿. 吃午餐时也是老中聚在一起. 长此以往, 就局限了自己的社交范围, 也无法提高英语水平. 公司里开会, 表达自己意见就不能像美国人那样自如. 提升也就困难. 在美国出生的华人子女俗称为ABC. 他们的英语是第一语言. 中文的程度就千差万别了. 有人会说, 有人会说会看会写, 有人连说也不会. 于是, 上中文学校就成了华人家庭每个周末必不可少的安排了. 由于语言环境的限制. 孩子们一上学, 就自然而然地说英文了. 中文学校一下课, 孩子们马上就转换成英语互相聊天. 如果家里有老人, 孩子说中文的机会就多些. 父母工作忙. 下班也没多少时间教孩子中文. 光靠周末半天的中文学校学中文是远远不够的. 在美国习惯把春节称为中国新年. 在老年活动中心, 就举办过两次有关春节的活动. 第一次的主角儿是我和介绍我去华人教会的那位中餐馆老板娘. 第二次的主角儿就只有我自己了. 原来三个老年活动中心只有我一个老中. 去年才又来了一个和我配对打乒乓球的老中. 老板娘是从香港来的. 她介绍的是港澳一带春节的习俗. 我则介绍北方如何欢度春节. 我把家里凡是能代表中国的物件儿都搬到老年中心来. 小说, 画报, 影集, 挂历, 中国节, 外孙的玩具刀枪兵器, 外孙女的唐装, 还有美国杂志介绍中国的专刊. 那年是猴年. 我还用我的拙劣的画技画了一只猴子贴在墙上. 去年春天老年活动中心还举办了亚洲日活动. 由一位来自菲律宾的女士和我分别介绍自己的国家. 然后, 老年中心工作人员介绍日本等国家. 我也把家里能代表中国文化, 风俗习惯的家当都带来了. 来美探亲的中国老人, 如果会英语,就觉得沟通方便多了. 如果还会开车, 在美国呆的时间长些, 也不会觉得不便. 但是, 如果即不会英语也不会开车, 就会有诸多不便. 不会开车等于没腿. 离开子女寸步难行. 不会英语, 什么都看不懂, 也不能与人沟通. 呆一阵子就想回国了. 像马里兰州这样中国人多的地方, 连老年活动中心都有中国老人的活动专场, 情况就好得多. 美国有中国店, 韩国店, 还有印度店, 卖亚洲食品. 国内卖的食品, 这么几乎都能买到. 连郫县豆瓣儿酱都有.
|
|
晨光人
|
|
我问过一些年青人, 竟没有一个人知道三线建设是怎么回事. 影视作品里描写知青的不在少数. 唯独没人写三线建设. 这是在同一个年代在中国发生, 历经十几二十年的两件大事啊. 别人可以不闻不问, 可我们晨光人却为三线建设奉献了青春年华, 融入了自己的生命. 三年前, 成都科分院光电所的朋友传给我一组照片, 附带说明. 他们是从中科院长春光机所搬迁到四川大邑县深山里, 后来又搬到成都牧马山的. 有位老同志特意回大邑旧地重游, 拍了这组照片. 那里有长满荒草的厂房, 试验室, 场区, 学校. 这让我想起了富顺, 晨光晨光化工研究院. 接着, 曹牧传给我一组照片, 是在上海的晨光老同事首次聚会时拍的. 令我惊讶的是, 有些人叫不出名字, 有些人怎么也认不出来了. 也难怪, 分别十几二十年, 从未谋面, 岁月苍茫, 都老啦. 晨光人分散到全国各地, 甚至于美国, 加拿大. 大家都好吗? 知道彼此的消息吗? 于是我蒙生了利用互联网建立一个中国晨光人联络沟通平台的念头. 把大家的照片,晨光发展变化的照片搜集起来, 编辑成影集. 再编个通讯录.天南海北的老同事, 老朋友不就可以随时联络沟通了吗? 越想越兴奋. 于是就先请曹牧把上海聚会的照片配上说明. 有了第一批照片. 接着就联络南京的吴文庆, 成都的李克顺, 王伟良, 杨国威, 唐明扬和杨燕, 还有北京的王英. 张石玉, 傅积赉, 顾觉生三位老院长也大力支持. 大家拿起手里的数码相机, 为新老院区, 为老同事拍照. 翻开自己的相册, 翻拍有纪念意义的老照片. 李克顺写了通告贴到院区和宿舍. 告知大家筹划晨光网络平台的消息. 周黎建也参加进来, 拍了不少院区的照片. 我就忙着汇总, 成册. 经过三个月的努力, 编辑成了晨光影集 1,2,3册和通讯录. 张石玉,和王丽莎为影集写了发刊辞. 顾觉生写了首诗以表心意. 后来吴文庆接手设立了中国晨光人信箱. 影集也扩编到6册. 收藏了千余张照片. 另外还有各种专集, 收藏了大家的绘画, 摄影作品. 最进雅虎网站整合了雅虎信箱. 信箱附带的”我的空间”集相册, 博客, 论坛, 网友于一身, 把信箱变成了网站, 更便于沟通和交流. 晨光人的心贴近了,乐了. 作者 佟世维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