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眼中的美国 (一)

退休来美已10年了. 间隔一两年回国看看. 由于中美两国的历史,文化, 制度, 风土人情, 观念习俗等差别很大, 日常生活中所见所闻, 感触良多. 想把它陆续写出来. 虽然是一孔之见, 也愿与朋友们分享和交流.

从盟主到霸主

美国从建国到现在, 除了南北战争那场内战, 在本土大陆再没有打过仗. 但是美国却不断地在世界各地打仗. 美国的外交基石是维护美国的国家利益. 从不隐瞒观点. 运用的手段就是胡箩卜加大棒. 二战时美国是同盟国的盟主. 打败了侵略扩张的轴心国法西斯. 随后是两大阵营的对垒. 美国打了韩战和越战. 在这个历史阶段, 各国的主权还是得到了基本的维护. 但是从科索沃战争开始, 美国提出了人权大于主权的主张. 为扩张霸权寻找藉口. 接着是海湾战争. 打败了萨达姆对科威特的入侵. 同时维护了美国在中东的石油利益.

苏联解体和东欧巨变, 使美国成了无人挑战的世界霸主. 小布什的牛仔作风正好符合了美国朝野的心态. 他一上台, 就冲着中国运气. 认为中国是美国的威协. 撞机事件几乎使形势达到了剑拔弩张的程度. 911恐怖袭击事件震惊了全体美国人. 于是放下中国, 调转矛头, 扎进了反恐战争. 但是仍然念念不忘中东的石油. 并提出了先发制人的主张. 这就意味着, 美国可以不顾国际法, 想打谁就打谁. 一开始, 布什就想打伊拉克. 遭到了鲍威尔等温和派的反对. 认为应当先打阿富汗. 这样比较顺理成章. 于是就有了阿富汗战争. 还没等抓着本拉登, 小布什不顾国际舆论的反对, 就迫不及待的以萨达姆和本拉登有关和拥有大规模杀伤性武器为藉口挑起了伊拉克战争, 并武装占领了伊拉克. 谎言漏馅之后, 又提出用武力推广民主的怪论为自己辩护. 在伊拉克打了四年多, 花了数千亿美元, 死了3200多名美国士兵. 到头来, 连作战对象是谁都搞不清楚. 美国人觉得不对头了. 开始反战. 去年期中选举就是给布什和共和党的一记耳光. 现在美国朝野上下都在辩论从伊拉克撤军. 小布什仍然一意孤行. 他的声望已降到了最低点. 明年大选就该是用选票表达美国新的民意的时候了. 大家就等着瞧吧.

"那一套"到底为何物

中国领导人多次重申: 决不搞西方的三权分立那一套. 这个"那一套"到底为何物? 坏在哪儿? 我真想搞明白. 我身在美国. 有机会看看这庐山真面目. 所谓三权分立, 是美国政府系统的基本结构. 三权指的是总统, 国会和最高法院. 总统下属副总统和内阁各部部长.是行政部门. 总统由每四年一次的11月分举行的全国大选经公民投票产生. 总统任期四年. 可再连选连任一届.总统任内去世由副总统接任. 正副总统都故去, 由众议院议长接任. 内阁部长由总统任免, 但是得经国会通过. 总统及内阁的职责是贯彻执行法律. 国会通过的法律经总统签字才能生效. 总统是三军统帅. 国会是立法部门. 国会由众议院和参议院组成. 议员由选区的公民投票选出. 众议员435人. 由各州按人口比例划分数个选区选出. 期任两年. 连选连任. 任届没限制. 参议员100人. 每州2人. 全州公民投票选出. 任期6年. 连选连任. 任届没限制. 这样一来, 有些议员都七老八十了, 还在连选连任. 差不多成了专业户了. 众议员按人口比例, 参议员按各州平均分配名额. 这样人口多的大州和人口少的小州都照顾到了. 众议院有议长. 参议院由副总统牵头. 投票时如果50:50, 副总统的一票就决定了法案的生死. 国会的职责是制定法律. 议员和选民联系密切. 选民有什么难事儿都可找议员寻求帮助. 议员也尽力而为. 因为他是选民投票选出来的. 干不好, 下届就没戏了. 最高法院负责释宪和解释法律. 就是断案. 最高法院由9名大法官组成. 其中一名是首席大法官. 他们由总统提名, 国会通过, 再由总统任命. 任期无限. 只要你干得动, 就可呆在这个位置上. 总统换人也不受影响.

宪法 美国的宪法规定了治国理念, 政府系统的构架和运行的基本原则. 最基本的原则是 check & balance. 就是三个部门互相制衡. 谁也不能大权独揽. 布什是三军统帅, 可向伊拉克增兵. 但是要增拨军费, 那就得国会通过法案才算数. 前一两年, 首席大法官和另一位女大法官缺位. 布什提名一个女的. 为他效过力, 他放心. 但是大法官必须公正. 国会毫不客气的给打了回票. 大法官虽然由总统任命, 法院则独立办案. 总统, 议员都无权干涉. 三个部门的人员不能互相兼职. 内阁部长不能再去当议员. 议员也甭想再弄个州长当当. 克林顿夫人喜莱莉正忙着准备竞选2008年总统. 她是参议员. 如果到时候真选上了, 就不能再当参议员了. 美国宪法是200多年前建国时制定的. 从未修改过. 只进行了27次增补(amendment). 人权条款和妇女的选举权都是后来增补的. 除了200多年前打了一场南北战争, 解决了南方要保留奴隶制和独立的企图, 美国的社会一直很稳定.

雾里看花 对美国的政党, 政党和政府的关系直到现在我也没搞清楚. 好像雾里看花. 美国有两大势均力敌的政党: 民主党(D)和共和党(R). 标志分别是一头驴和一头象. 在国内听说有共产党. 但是在美国这么多年, 从未听说和见过共产党的踪影. 我没和美国官员接触过. 和身边的普通美国人闲聊, 看新闻, 上网, 只知道个大概齐. 两党的党员有多少? 参加党有什么手续? 党章是什么? 党的组织机构如何? 政党和政府是什么关系? 都是一头雾水. 因为新闻报道里从来没有这方面的消息. 问身边的美国人, 他们也说不清楚. 真是一大怪事. 只能说说我看到的现象. 普通老百姓在选举时, 不论投哪个政党候选人的票, 都不代表他是那个政党的党员. 但是参选的候选人, 总统也好, 议员也好, 州长也好, 那是代表他所属的政党的. 候选人的名字后面都有个括号(D)或(R), 分别代表民主党和共和党. 官员和议员的个人资料里也注明属哪个政党. 只是在国会里, 有多数党领袖和少数党领袖. 他协调本党议员在国会内的行动. 关于政党的活动, 媒体上能看到的, 就是推举本党正式总统候选人的全国代表大会.

美国的总统选举, 每四年一次. 大致有这么几个步骤. 首先是个人行为. 比如明年的大选, 早在去年, 媒体上就开始分析预测谁可能参选, 谁最有可能当总统. 并对该人进行跟踪报道, 探他(她)的口风. 到了今年年初, 开始准备竞选. 有意参选的人公开亮相. 民主党的有喜莱莉和另一位40多岁的黑人议员欧巴玛势头正健. 他们走访选民, 演说, 发表政见. 共和党的形势还不明朗. 接下来, 就是两党召开全国代表大会, 推举一名本党的正式候选人. 然后, 两党的候选人和各自的竞选班底就卯足了劲儿展开竞选. 演说, 媒体专访, 与选民对话, 同台辩论, 互揭老底儿等等,热闹得很. 竞选也得花大把的银子. 最后, 在11月分全民投票. 全国选票计出了胜选者. 各州统计出本州选票中哪个候选人得票最多. 各州再派选举委员会的代表到首都投得票最多人的票. 最后选出总统. 选总统实际上是投两次票.

选票 去年期中选举, 正赶上女儿去英国出差, 就把选票给她提前寄到家里. 我一看, 选票上须投票的有八,九项内容. 除了选议员, 州长之外, 哪儿要修路, 哪儿要建中学, 甚至我们老年活动中心要搬新址都列入了投票项目. 真是开了眼界.

媒体

退休了, 有充分的时间看报, 看电视, 上网. 美国, 两岸三地,乃至世界各国的新闻尽收眼底. 大事小事, 只要你感兴趣, 都有充分的渠道让你了如指掌. 家里在厅里的电视收看200多个美国台. 在我们老两口的卧室里的电视, 通过小耳朵收看CCTV-4, CCTV-9和凤凰卫视. 原来小耳朵只能收到CCTV-4. 近一两年来, 随着中国的迅速倔起, 也能收看到国内的一些地方台了. 有的电视组合收看十几个国内的地方台. 北美地区有一分发行量最大的中文报纸--世界日报. 60年前由台湾报人创办. 报纸分主新闻, 地方新闻, 财经新闻和影艺四个版面. 周末还送一本世界周刊. 我来美后一直订阅世界日报. 它的特色是信息量大而及时, 尤其是两岸三地的消息很多. 报道比较客观. 地方新闻版的内容因地而异. 比如住在加拿大, 纽约和旧金山的订户看到的都是各自当地的新闻. 在中国超市或韩国超市的门口, 每天都堆放一些免费的中文报刊. 大概有十来种. 这些报刊多靠广告收入支撑. 有些是有特定的读者群. 报道的内容也有各自的宣传目的. 如宣讲宗教的, 宣传法轮功的. 这一类我是从来不看的. 中文网站也很多. 想看什么有什么.

美国的媒体是独立经营. 也有国家办的, 如美国之音. 媒体的影响力巨大. 什么事儿都躲不过媒体的眼睛. 想搞黑箱操作, 没门儿. 早期尼克松的水门事件, 后来的克林顿与陆文斯基性丑闻都是媒体揭露出来的. 去年, 共和党的一个重量级众议员贪污受贿的事被媒体揭露, 马上就下台了. 美国一分很有影响力的报纸, 有两位记者调查揭露了一件政治丑闻. 法院要求记者说出消息来源. 报业内部有一些行规. 报纸要维护提供消息者的隐私. 有位女记者宁可自己坐几十天牢也不供出提供消息的人. 最近报上沸沸扬扬的有两件事. 有一位在中央情报局(CIA)工作的女特工身分被有意在报上泄露. 这是非常严重的事. 于是媒体就穷追不舍. 原来这位女特工的丈夫是外交官. 他反对和批评布什的伊拉克政策. 泄漏特工身分的竟然是布什的亲信, 副总统钱尼的幕僚长! 这显然是恶意报复特工的丈夫. 丑行败露了, 这个幕僚长只好卷铺盖卷儿走人. 事情还没完. 下一步就该上法庭了. 另一件事是, 司法部革除了八名检察官. 被怀疑为布什清除意识形态的异己. 司法部长矢口否认. 可是偏偏查出了白宫和他就此事的大量信件来往. 现在司法部长面临丢官的局面. 国会要发出传票, 让布什的幕僚到国会作证. 布什坚决不干. 接下来有可能布什和国会要闹到最高法院对簿公堂. 等着瞧吧. 国内的信息也很多. 我虽然身在美国, 可国内发生的大事小事我都知道. 有些事儿, 有资格看省军级文件的官儿也不一定知道.可在这儿已家喻户晓了.

教会

我从来不信教. 但是在美国日子久了, 从旁观察, 对教会在社会生活中到底起什么作用, 有了一些了解. 刚搬到维州没多久, 认识一位中餐馆的女老板. 她是香港移民. 和丈夫经营餐馆. 不幸丈夫病故. 就由她的两个女儿帮她打理生意. 她是虔诚的教徒. 到底信的是什么教我也没搞清楚. 美国的教会分好几个派别. 有不同的名称. 在她的三番五次动员下, 就和老伴一起随她们一家去了一次华人教会. 去教会的人并不都是老年人. 各年龄层的人都有. 还有不少带着孩子们. 大人听传教, 孩子们有专人组织他们活动或上课. 有些是正当年的知识界人士. 等教堂听讲的人们入座了. 就有一位牧师(暂且如此称呼他吧.)上台开讲. 他讲的都是人们日常生活, 工作中遇到的问题. 告诉大家该如何对待, 处理. 听来听去, 我怎么觉得这么耳熟啊? 噢, 真有点像讲用会. 他讲的过程中, 就有一个人拿个小口袋, 在听众席间走来走去, 接受教徒们的善款. 中午大家还在一起聚餐. 好像有人现做的. 不是从餐馆买的. 大米饭装在电饭锅里. 大家边吃边聊. 有人见我是新来的, 就热心的向我宣传信教如何如何好. 我就一边听一边点头. 千万别扫了人家的兴.

有一对从晨光院来美国留学, 工作的夫妇. 他们信上了从台湾传来的一贯道. 虔诚得很. 家里的小厅布置得和佛堂差不多. 有一樽佛像. 前面有跪拜用的圆垫. 书柜里有好多书, 小册子, 录音带, 照片. 都是宣传一贯道的. 地下室就是信徒做礼拜的场所. 还有专门从台湾来的"上级"给他们传道. 他也热心的把小册子拿给我看. 我拿回家放些日子就又原封不动的给他送了回去.

还有一次去美国教会参加追悼会的经历. 这是四年前的事儿. 常来老年活动中心的人都要办个中心成员的手续. 交$10的年费. 成员当中有一位老太太和一位老头儿, 差不多都八十多岁. 他两是好友. 后来老太太病逝了. 老头儿就带领老年中心的成员们去教堂参加追悼会. 追悼会在教堂平时讲道的礼堂举行. 每人胸前别一支白花. 没有花圈. 没有遗体(估计已下葬了). 气氛肃穆但是不悲伤. 走上讲台的死者亲友们没有掉眼泪的. 大家都怀着留恋的心情回忆着她生前与他们相处的美好时光. 这和中国的追悼会气氛完全不同.

女儿在猷他大学读书时, 住在盐湖城. 那儿是摩门教的大本营. 摩门教提倡一夫多妻. 不时的会有穿着得体的人来家敲门. 那是来劝你信教的. 搬到维州, 也遇到几次来敲门劝导信教的. 我们都婉言谢绝了.

中国自古以来, 就有看破红塵, 剃度出家, 脱离塵世的说法和做法. 不论是佛教还是道教, 都把庙宇修建在远离塵世的深山老林里. 出家的人穿上道袍, 生活在庙宇里, 脱离了正常的社会活动. 他们好像与现实生活里的人群属于两个系统. 最近的例子就是"林妹妹"陈晓旭和她的丈夫先后在不同的庙宇剃度出家. 家庭不要了. 办得挺好的公司也放弃了. 这样的宗教很难融入现实生活. 对社会发展起的作用十分有限. 塵世里的人顶多就是去庙里烧香拜佛. 庙宇大都成了旅游景点. 去的人要看的是大雄宝殿.

美国的教会则与中国完全不同. 教堂就在你身边. 任何一个居民区里都有教堂. 神职人员也无须剃度出家. 这只是拿年薪的一个职业, 一分工作. 就连军队里也有牧师. 他也有军衔. 美国的教会广泛地参与社会活动. 影响力不小. 我和老伴上的英语班, 就是教会办的. 他们有网站. 我就是在网上查到的. 上课的老师都是义工. 他们都有自己的工作. 有的是退休的, 有的则是在校的中学生. 课间教会还为学员们准备了饮料和点心. 他们还为新移民提供职业培训. 以便于他们找到工作. 教会接受捐赠, 也帮助穷人. 信教的人都会向自己的教会捐款捐物. 有些人把自己的工资划出一定的分额固定捐给教会. 办英语班的那个教会, 每月有一个周末为穷人免费发放食品和衣物. 衣物都是捐赠来的. 食品有的是从食品超市募集的, 有些是政府提供的非卖品. 可能是专用的. 有的教会则把衣物象征性的收点钱卖给穷人. 给你个大纸口袋. 任你往里面装衣物. 只收一美元. 去领衣物食品的人大都是老墨(墨西哥移民), 讲西班牙语. 为他们讲道的神职人员用西,英双语. 说上帝如何帮助他们.

教育

对人的教育来自家庭, 学校和社会. 有5000年历史, 以汉族为主的中国,和建国才200多年由世界各地移居组成的美国, 在教育方式, 社会风尚, 价值观念, 人的综合素质等方面很自然地有很大的差别.

外孙女的感受 去年回成都, 为了学中文, 临时送5岁的外孙女进了四季家园里宣称蒙式教育的幼儿园. 她在美国上的也是蒙式教育的幼儿园. 中文说的也流利, 心想可能会比较容易适应. 去不久, 正赶上六一儿童节. 幼儿园在四季家园的院坝子里组织孩子们演出. 她也参加了. 幼儿园老师们临时搭个小舞台, 还为观看演出的家长和孩子们在舞台前面摆放了一排排的小凳子坐. 外孙女开始时很高兴. 演出前, 家长和孩子们都整齐有序地坐在凳子上. 但是, 演出一开始, 家长们斯文扫地, 一窝蜂地拥到了舞台边上, 把本来就不高的临时舞台围个水泄不通. 简直就乱成了一锅粥. 外孙女哪里见过这阵势, 情绪一落千丈, 闹着要回家. 后来连哄带劝, 总算一脸不高兴的把节目演完了. 后来, 就越来越不愿意去幼儿园了. 到了临回美国之前的一个星期, 干脆说什么也不去了. 问她为什么? 她一脸不不高兴地说:"在幼儿园总死坐着!"

中国教育是系统传授知识. 老师讲, 学生老老实实听. 课后一大堆作业. 师道尊严. 因此, 学生基本功扎实, 会考试. 在美国中小学校里, 数学尖子十有八九是华人. 课后家长也让孩子学琴什么的. 我看过一次高中学生交响乐团的演出. 其中亚裔的就有12个人. 美国的教育着重启发学生的思考和开创精神的培养锻炼. 给学生更多的支配空间. 课堂上师生互动频繁. 学生可随便提问题. 幼儿园上课孩子们可随便走动. 今年元旦, 大陆大专校友会联合会举办晚会. 演出前有四位嘉宾致辞: 大专联的会长, 驻美大使馆的一位女公使, 州女议员和州政府的一位部长. 后两位都是华裔, 讲英语. 讲的也就是场面上的喜庆客套话. 会长讲得结结巴巴. 女公使照稿念, 还念出了错. 而后两位华裔美国官员则讲得热情, 流利, 有风采. 春节时在音乐中心观看有姜昆, 巩汉林等人的广播艺术团的演出. 照例演出前的宾主致辞, 如出一辙. 中国人照本宣科, 美国人风趣流利, 收放自如. 美国的小学就举办科学实验展览. 题目五花八门. 展板, 简介, 模型有模有样. 当然, 家长也全力以赴的动手和孩子共同制做. 幼儿园到中小学的课外活动, 多以运动为主: 游泳, 足球, 橄榄球, 垒球, 芭蕾舞, 篮球, 爬山. 还有 戏剧, 绘画, 乐器等, 没有什么奥数之类.

美国超市的收银员离开收银机就玩不转. 因为他们不会小九九口诀, 得把着手指头算. 在国内的农贸市场买菜, 称完了, 钱也算出来了. 简简单单. 但是, 美国小学生就接触了统计, 矩阵的概念. 初中一年就知道原子结构和电子轨道是怎么回事. 两个月前我们在加勒比海的游轮上, 外孙女用手机给她留在家的爸爸发短信. 尽管有不少拼写错误, 她爸爸也能看得懂.

美国人每年报税都是一件重要的事儿. 有一个地方税种是房产税. 就是按你的房产当前市值每年交税. 对这个税种, 我为美国人愤愤不平了好几年: 房子是不动产. 买房时交了税不就得了吗? 干嘛每年都要交!? 可美国人自己则交得心安理得. 因为地方政府用这笔钱为当地居民建学校, 修马路. 美国中小学的环境,设施都很好. 小学就有电脑教室, 体育馆, 足球场, 垒球场, 大草坪. 我去过三个中学的礼堂. 舞台, 灯光, 音响, 沙发坐椅, 不亚于标准的剧场. 公立中小学都有黄色的校车到家门前接送学生上学. 学生上下车时, 校车红灯闪烁, 校车后面和对面行驶的任何车辆都得停下等候. 家长也可自己开车送子女上学. 外孙女在私立的教会学校上学前班. 没校车. 我就天天开车接送她上学.

美国的学校分为托儿所(Baby care),幼儿园(Preschool), 学前班(Kindergarten),小学, 初中, 高中, 社区学院, 学院, 大学. 3岁上幼儿园, 5岁上学前班, 6岁上小学.从学前班到高中, 只要进公立学校, 就享受免费义务教育. 家长也可在家里自己教孩子. 到时参加考试, 承认学历. 一个班里二十几个学生的学习进度不同. 优秀学生可学得更深一些. 这有点像中国的私孰. 优秀中学生也可选修大学的预科课程, 还可参与大学的校外活动.

学生广泛地参加社会实践. 外孙12岁了. 他小的时候曾经请邻居家10多岁的孩子临时照管过, 按小时付报酬. 现在他也受过照管小孩的训练, 拿到了证书, 并照管过邻居的小孩儿. 挣了$20. 高兴得很. 中小学的合唱团, 常为老年活动中心的老人们演出. 老少联欢会上, 学生们为老人端茶送水. 在车多的十字路口,常会看到中学生举个写着为癌症儿童募捐牌子向等绿灯的开车的人募善款.

在美国的大小公园里, 都有儿童乐园. 家长常带孩子们去玩耍. 家长坐在长椅上看书, 聊天. 孩子们在一起滑滑梯, 打秋千, 玩球, 捉迷藏. 我从来没看见孩子们吵架的. 更没有家长为袒护自己的孩子去斥责别人的孩子的. 当孩子们之间出现点问题时, 家长对自己孩子说的最多的就是: Share 和 Take turn. 让孩子从小就懂得与人分享, 做事要按次序, 有先来后到. 这样一来, 孩子们既不和别人抢玩具, 也不会为滑滑梯挤成一团. 家长关心的就是安全, 别不小心磕着碰着. 住在成都四季家园的一位老同事给我讲过一件事. 他在院坝子里看见一个男孩践踏花草, 就前去劝阻他. 你想都想不到这孩子回了他一句:" 我爸是公安局的, 我让他把你抓起来! " 大概这孩子以为他自己是太子党了吧? 四季家园里的很多住户在公安局和法院工作.

学中文 在美国老中比较多的地区, 都有中文学校. 周末半天, 孩子们学中文. 家长聚会, 打拳, 唱歌, 跳舞. 随着中国的迅猛倔起, 美国人也掀起了中文热. 去年竟然由五角大楼推出了学中文的战略计划. 各学校中文老师成了抢手的人才. 原来机场的指示牌只有英, 日, 韩文. 近两年也加上了中文.

鼓励与批评 记得20多年前, 在国家公派出国访问学者中,有一位女科技工作者通过了学位论文答辩. 报纸对她作了长篇报道。在知识界引起轰动。报道中说当时有外国教授对她的评价是“伟大”. 原文是Great. 查字典, great有一解是"伟大". 在美国呆久了才知道, 美国的老师对学生多以鼓励, 赞许为主; 很少批评. It's great! 就是常说的一句鼓励, 赞许的话. 意思就是: 真棒! 妙极了!

运动 美国的中小学, 下午3点左右就放学了. 课外运动都由社区组织. 家长也参与. 每个季度都会公报各个运动项目的组队, 报名, 训练,比赛内容. 学生可根据自己的爱好选择参加. 值得一提的是, 在外来的项目中, 日本的空手道形成了气候. 但是中国武术却成效甚微. 空手道形成了全美的网络. 穿统一的白色练功服. 腰带分为白, 黄, 兰, 棕, 黑不同颜色, 代表不同的级别. 白带是初学者, 黑带级别最高. 各地的学员不定期集中训练.由祖师爷级的日本总教头指点. 还选拔优秀学员进行全国比赛和去日本取经. 在电影里, 美国人很崇拜李小龙, 成龙的中国功夫. 但是中国武术三山五岳, 南拳北脚, 门派林立, 各行其事. 这个武馆和那个武馆各教各的, 互不来往. 根本就行不成体系和气候. 这也算是中国特色吧.

纪念南北战争

六年前, 刚搬到维州来的时候, 有一天就在我们家附近的草坪树林里响起来一阵阵的枪声. 出于好奇, 我们就想过去看个究竟. 这一大片草坪和树林也算是个公园吧. 平时没什么人来. 专供举办大型活动用. 我们一走到马路上, 就看见有警车停在入口处. 进公园的车排成长龙. 警察在指挥交通, 维持秩序. 一打听, 才知道, 公园里正在进行南北战争实战表演. 于是我们就进去观看. 美国的公园, 尤其是国家公园面积都很大. 游人都开车进去旅游. 门票不是按人收, 而是按车收. 一辆车也就十来美元. 不像国内游览地的票价高得令人乍舌. 进行实战表演的有好几百人. 武器装备, 着装, 车马, 帳棚, 士兵, 军官, 医护人员, 后勤, 老百姓等等都是当年的原样和穿着打扮. 而且这些参与表演的人来自全国各地. 所有的武器装备, 服装车马, 各种用品都是参加的人自备的. 他们有个组织. 每年轮流到全国各地表演. 这纯粹是一种爱好和乐趣. 一切花销都得自理. 这在中国是很难想象的. 他们表演了两天. 每个人都生活在角色之中. 那公园简直就成了200多年前的战场. 士兵列成方队进攻. 对方列队跪地射击.前排倒下一个士兵, 后排就上来一个补位. 设在帐棚里的战地医院有护士在忙着. 老百姓领着孩子坐在自家门前. 一切一切都回到了 17世纪. 表演完了那天下午. 他们开车拉着自己的行头各自回家了.

老年活动中心去年也举办过一次纪念南北战争的活动. 一对50多岁的夫妇身着当年的服装, 带着装备来到老年中心.男的扮成士兵, 带着全套武器装备. 女的扮成当年的妇女. 男的就详细介绍当年打仗,行军的情景. 身上的毛毯, 雨布, 救生包如何使用. 如何煮食物, 枪支, 刺刀, 子弹如何使用. 那时的子弹头和弹药是分开的. 要一颗一颗的填装. 我还和这位"战士"合了影. 看得出来, 他的那些武器装备都是当年留下来的. 不是道具.

医疗

国内现今人们常挂在嘴边上的, 就是虐称为三座大山的医疗, 教育和住房. 美国的医疗费用很贵. 只挂号看看, 不做任何专门检查, 不开药, 也得上百美元. 非有医疗保险不可. 一种是medicare, 俗称医疗保险. 或你所在的公司以福利的名义为员工购买, 或自己出钱买. 有这种保险, 看病时一般自付20%左右. 依员工所属的公司,和保险公司的规定不同, 略有差异. 一般公司为员工买的医疗保险包括配偶和子女; 但是不包括父母. 另一种是medicaid, 为贫困人口设立的医疗补助. 申请有条件限制. 享受这种医疗补助的人去看病, 只须交很少的钱. 比如说开$70的药, 自己出$3就行了. 看病挂号费也不用交.

在美国看病是先看病, 后结帐交钱. 绝没有不先交钱就不给治病的事儿. 如果既没保险也没补助, 突然得了急病, 大病, 也不用发愁. 政府会帮助你. 女儿的一个朋友, 她的老父从中国来美探亲. 突然心脏病发作, 去医院手术, 病治好了; 但是医疗费用$3万多. 这可如何是好? 后来女儿的朋友经过调查了解, 知道美国有医疗紧急救治的经费. 她申请到了这笔经费, 就一分钱没花. 她父亲既没有绿卡, 也不是美国公民. 这在中国是不可想象的. 美国的药品分为处方药和非处方药两种. 购买后者要出示医生开的药方. 药店和医院是分开的. 一般大商场都有药品部. 也有专业药店. 食品超市都出售常规的非处方药品. 药品部都有免费自测血压的仪器. 有时也会免费为你测骨密度. 这要赶机会. 美国看病也有比中国麻烦的地方. 你不能想看病抬腿就去医院. 你得先和你的医生电话预约. 按时看病.你要着急, 电话里医生会告诉你自己先如何处置. 如果挂急诊, 去了也得等一阵子. 老中一般都会去中国食品超市买些自备的来自中国的常用药, 以备不时之需.

住房

概念 房子(House)在美国和中国有不同的概念. 在美国, 房子指的是独门独院的单幢房子或连栋房屋. 这在中国被说成别墅. 国内通常所说的房子就是美国认为的公寓.

结构 国内的房子都是钢筋混凝土结构. 美国的房子除了大中城市里的高层建筑, 一般都是木结构.最高也就是三,四层. House一般都是一, 两层. 美国电影里常见汽车撞进房屋墙里的镜头. 那是因为墙是木结构的. 也能看见砖房. 但是, 那砖并不是承重的, 而是做为墙的贴面. 就像国内房子贴瓷砖一样. 一般外墙有塑料片的, 抹灰的, 也有贴石片的, 贴木板的. 市内的房子有公共的上下水系统. 市郊的房子都是各自独立的上下水. 院里有水井泵. 也有地下污水池. 几年清理一次. 有的也有地下液化气储罐, 供取暖和做饭用. 也有用电炉的. 中央空调. 两层楼一般的布局是, 楼上四间卧室. 主卧室及其卫生间比较大. 另有一或两个卫生间. 楼下是起居室, 客厅, 餐厅, 厨房(附带平时用餐的区间),书房. 还有很大的地下室. 装修起来就是很好的卧室, 卡拉OK厅等等. 车库有单位, 双位, 三位的, 大小不等. 公寓没有车库, 房前有停车场. 有的房子面向后院有凉台. 很大, 可在那儿用餐. 院子有大有小. 大的几十上百亩, 小的半亩地. 草坪, 树林, 花园. 还可开出个小菜园种些果蔬. 我家园子里去年结200多个亚州梨. 结过27个大西瓜.

房费 美国人买房是最大的开支. 一般都贷款买房. 有15年期, 也有30年期的. 各地房价差别很大. 加利福尼亚州, 纽约市的房价很高. 越经济欠发达的地区, 房价越便宜. 买卖房一般都通过中介. 卖房时, 门前插块牌子. 中介会不时的领着买主来看房. 看好了就签合同. 卖房前都要把房屋里外整修一新, 好要个好价钱.

交通

航空 美国的波音和欧洲的空客两大飞机制造商几乎包揽了全世界的客货运飞机. 美国的航空业自然就很发达. 航空公司多, 竞争也很激烈. 油价的不断攀升, 加上反恐措施越来越严, 都增加了运营成本. 近来就不断传出有的航空公司要破产的消息. 为了降低成本, 美国的国内航班取消了免费供餐. 乘客要在飞机上吃饭, 就得自掏腰包. 但是免费的饮料还是有的. 相比之下, 中国的国内航班免费餐饮服务照旧. 可比美国阔气多了. 但是美国的机场从来没有收机场建设费这一说. 中国有空姐的称呼. 因为飞机上的服务人员个个年青漂亮, 而且收入也可观. 所以, 空姐还是个令人羡慕的职业. 但是对美国的航空服务人员就不能称空姐了. 因为空嫂, 空哥都很常见. 而且也不是个个漂亮. 他们和平常人没什么区别. 再说说空港. 一般来说, 首都是政治经济中心, 交通枢纽. 机场都很大. 我去过的北京首都机场, 韩国的首尔机场, 日本的东京机场, 法国巴黎的戴高乐机场都是如此. 但是, 美国的首都华盛顿机场则是个例外. 它有一个里根国内机场, 规模不大. 也就是个中等机场. 还有一个杜勒斯国际机场, 离我们家有半小时的车程. 我们每次乘机必从这里出发. 这几年, 它不断地在扩建. 但是规模还赶不上北京机场. 直到3月28日, 才首次实现了华盛顿和北京的直飞. 以前我们回中国总得先在美国国内转机到纽约, 洛杉矶或底特律, 再经香港, 首儿, 或东京转一次才能到国内. 美国机场的候机楼里也有不少商店和餐饮店. 但是和北京首都机场比起来, 价格虽然比市内略高一些, 但是没有像北京首都机场那么宰人, 那么黑.

公路 美国的公路四通八达. 公路分为州际公路, 州公路和地区公路, 各有不同的标识. 每家门前还有一段通到车库的自用车道. 中国够上等级的公路都是混凝土铺的. 美国则不同. 也许是炼油工业发达的缘故, 公路都是沥青铺的. 只有桥梁涵洞部分的路面用混凝土. 国内铺沥青路是先铺一层石子, 再喷一层沥青. 美国是用专门的铺路车, 装载着预先混合好热沥青的颗粒均匀的细粒石子, 连续铺路. 后面紧跟着有压道车, 把铺好的沥青路面压实. 铺路进度很快. 美国的公路分收费和不收费两种. 大部分公路都没有收费站. 车流多的公路相对方向的路之间都有隔离带, 或草坪或树丛. 大一些的城市都有环城公路. 但是我只知道有二环的. 没听说有四, 五环的. 我估计这是因为美国的城乡差别很模糊. 就拿从华盛顿到我住的Leesburg市来说, 车程一小时. 一路上唯一的差别就是房子的多少和高矮及树林的疏密. 其它看不出什么变化.

城市交通 大城市是公交和私人汽车并举. 中小城市则以私人汽车为主, 公交为辅. 华盛顿, 纽约的地铁很方便. 公共汽车也不少. 要说地铁, 最发达的还数巴黎. 你只要拿张月票, 进了地铁站, 想到哪儿就能到哪儿. 美国任何建筑, 必不可少的是得有停车场. 大商场的停车场都非常大. 在成都, 你开私家车去百货大楼购物, 可车往哪儿停啊? 美国的住宅区必有学校; 但是很少有商店. 所以购物非得乘车不可. 在中小城市, 公交车很久才来一辆. 绝大多数人都自己开车. 要说汽车, 美国人最喜欢的是日本车. 美国车耗油多, 车体大. 在能源紧张的今天, 自然就没有小巧省油的日本车吃香了. 国内大款大腕仰慕的林肯, 卡迪拉克在美国都是老头老太太开的. 奔驰, 沃尔沃是地位的象征. 加长林肯大轿车都是租来用的. 现在油电混合车越快越受欢迎. 它省油.

物价与收入

美国人的年均收入随学历, 行业和地区而异. 税率随收入水涨船高. 例如, 年收入15万, 差不多得交7万的税.

职业

教授
医生
工程师
建筑师
牙医
大学管理人员
管理顾问
图书馆员
编辑
医学研究员
註册护士
神职人员
电脑系统分析
保险统计员

年均收入(万美元)

7.4
15
7.2
4.7
12
11
9.6
5
5.2
8.8
5.9
7.9
7
7.5

所需文凭

博士
博士
学士
学士加一年
博士
硕士以上
学士以上
硕士
学士以上
博士
学士
硕士
学士
学士加一年

美国的物价差别随地区, 商品的档次, 商店的名声而不同. 我所在的维州劳顿郡是2006年全美最富裕的郡. 我所介绍的物价是该地区的大众消费水准.而不是精品, 高价商品的价格.

住房

例 两层独栋. 四卧室. 3.5个卫生间. 阳台. 双车位车库. 35亩绿地.
建房用地 70亩

汽车

本田CR-V EX ( 二手车, 行程5.9万哩)
2007 CHRYSLER
2007 道奇 (6缸, 天窗)

日常商品

肉馅
肘子
瓢菜
白菜
韭菜
茄子
鸡蛋
泰国米
精白粉
牛皮夹克
旅游鞋
皮鞋
便服裤
牛奶
汽油

 

$629,000
$550,000

 

$16,990
$15,990
$28,092

价格($元)

2.3/磅(454克)
1,1/磅
0.5/磅
0.35/磅
1.66/磅
0.7/磅
1.0/打(12个)
11/25磅
6/25磅
100
15--20
25--35
20
2.5/加仑(3.8升)
2.75/加仑

社会风尚

1987年和管总到美国科罗拉多大学参加国际化学学术会议. 那是我第一次踏出国门. 大学不在市区. 我写了封信给正在上海交大念书的女儿. 但是不知道邮电局在哪儿. 我正在向服务台打听, 站在我身边的一位中老年女士听见了. 她对我说, 邮电局就在市里. 她先是指点我公共汽车站在哪儿. 后来想想公交车很久才来一趟, 她就说让我坐她的车, 她带我去. 我以为她是顺路. 于是坐上了她的汽车, 她把我送到邮电局. 我进去寄信时, 她等着我. 等我寄完了信, 她又专程把我送回了大学. 2000年冬, 我们住在宾州. 大雪天. 女儿早晨上班的路上, 由于路滑, 车撞到了路边的雪堆上. 每当上下班的尖峰时刻, 公路上的车很多. 当时就有好几辆车自动停下来. 开车上班的人下车给她提供尽可能的帮助. 2001年夏, 我们搬到了维州现在住的房子. 房子是新建的. 十五亩大的院子, 除了房前一块地种好了草坪, 其它地方都是半人多高的荒草甸子. 家里当时只有从宾州带来的一台手推剪草机. 剪荒草很费力. 有位邻居看见了. 他就把自己的拖拉机开来, 帮我们把荒草剪了. 后来我也用拖拉机剪, 全院剪完要3个小时呢. 一打听, 这位邻居还是个公司老板. 帮我们剪草时, 一点也看不出来. 我们这条街住了16户人家. 每到圣诞节, 邻居们就会送些食品和小礼品. 平时见面都热情打招呼. 开车过来的和走路的相遇, 也会互相招手致意. 有时车从你后面来, 路过你身旁时, 你会看到开车的人还在招手.

在任何公共场所, 进出门时, 前面的人一定会回头看看身后还有没有人. 如果有人, 他会手扶住门等你进来. 后面的人也一定说声谢谢. 美国人讲究私人空间. 人多也不会前胸贴后背地挤成一个蛋. 如果不小心触碰到别人的身体, 马上就会后退一步, 并说声对不起. 如果有人挡了你的路, 你对他说声请原谅. 他马上就会给你闪开路, 让你过去. 几个人在一起, 你想暂时离开, 站起来, 先说声请原谅, 我一会儿回来. 然后再离席. 就是孩子为父母做了什么事儿, 父母也会对孩子说声谢谢. 异性熟人, 朋友可以拥抱, 贴脸颊, 拍拍或扶摸后背. 对于老幼来说, 情人节不只是情人的节日. 幼儿园和学前班的孩子们在情人节时, 要和全班的小朋友交换情人卡和小礼品. 我们老年活动中心在情人节也互送情人卡. 公共场所没人大声喧哗. 但是, 法国人还嫌老美说话声音大. 1993年, 我在巴黎居里大学做过半年的高访学者. 当年国庆节时, 国内的艺术团去慰问演出. 有阎维文, 田震等. 几乎全巴黎的老中都去看演出了. 大家都乘地铁. 我住的远一些. 刚上车, 很安静. 一站一站地前进, 上来的老中渐渐多起来, 车厢里说话的嗡嗡声也由无到有. 越接近剧场, 老中人越多, 嗡嗡声也越来越大. 到下车时, 已和在国内一样的乱哄哄了. 老美养狗的人很多. 遛狗的人手里都拿个塑料袋. 随时把狗屎拾起来. 政府官员, 公司头面人物或公关人物上班时西装革履. 一般人穿着很随便. 休闲时光, 普遍的穿着是T恤衫, 牛仔裤或便服裤, 再加上旅游鞋. 绝对看不到穿高跟鞋逛公园的.

握手 国人握手, 深有体会. 有权势, 有地位的人, 往往轻轻的和你搭搭手, 应付了事. 衿持的女士更是只伸手让你轻握四个指头. 她是不握的. 如果你不知好歹握住她整个手掌, 那简直就是冒犯了她. 美国人握手有力, 眼睛看着你, 面带真诚的笑容. 那一瞬间, 就拉近了彼此的距离. 两人谈话, 他会用眼睛一直望着你, 细心地听你说. 这使我想起了尘封的往事. 你如果去哪个衙门口儿办点事, 或向领导汇报请示工作, 你往往会面对一张毫无表情的脸, 眼皮都不抬一下, 手里还干着别的事.

信任 国人的普遍心态是时刻提防着别人. 初次交往, 决不会马上就信任你. 美国人恰好相反. 人与人的交往, 首先就是信任. 这种氛围真让人过得轻松愉快. 和老美沟通很容易. 说话坦诚, 彼此之间不设防. 她会告诉你她的第一个丈夫如何, 她和第二个丈夫生几个孩子. 他会告诉你他得了皮肤癌, 正在吃什么药. 你去办什么事, 填个表格, 内容全凭你自己写什么就是什么. 但是表格的最下一项在你签名的上方会有所填内容完全属实的表述. 只要你签了字. 这表格就在法律上生效. 美国是个法制严格的国家. 如果今后你签了字的表格里的内容被发现有欺诈, 那就对不起了. 你只好负法律责任了. 去年回成都, 我有很不愉快的受骗经历. 清洗抽油烟机. 换一个接滴油的小塑料合就敲了我10元. 这还算小事. 四季家园对外来车辆管得算严的. 有一天, 院里停了一辆箱型车. 站在车边的人手里拿着一叠表格对我说, 他们是来检查热水器的. 我就让他进房检查我的热水器. 他说漏气, 得换新的了. 他们带来的香港产的新热水器可能还有. 我同意换. 他就给在另外单元检查的同伙打手机. 不一会, 另一个人就拿来了热水器给我换上了. 收费1200元. 还有保修单. 用没几天, 标牌就掉下来了. 我去华西医大进行例行的体检. 先后在附四院和附一院看了三位副教授. 我重点检查哪儿, 医生就说我哪儿有病. 还让我住院. 我在美国呆久了, 防人之心全无. 根本没想到医学教授还会骗病人. 心事重重的打电话告诉了在美国的女儿. 女儿在生物制药公司工作. 马上咨询公司管临床试验的医学博士. 按女儿的建议, 中止了治疗, 一笔治疗医药费白交了. 回美国后, 去医院进行了详细检查. 结果什么病也没有. 老伴儿到农贸市场买水果. 发现摊主找给她的是假钞. 就要求退换. 摊主摆出一付滚刀肉的架式, 就是不换. 不买也不行. 把老伴气得七窍生烟. 国人到底都怎么啦?

在美国商店买东西, 只要你觉得不满意, 就可退换. 这也是商家与顾客之间的一种诚信. 有的老中觉得老美忒傻, 就钻这个空子. 买一套西装, 回家穿10天半月的, 就拿回商店退换成另一套新的. 还美滋滋的向别人显白他有多聪明能干. 美国人交税都是自己报. 还有报税的电脑软件. 大家都老老实实地做这件事. 当然, 也有以身试法的. 安然公司与会计事务所合谋做假帐. 前几年败露了, 一个庞大的公司就此倒闭了. 高层主管蹚琅入狱. 国内逃税是公开的秘密.不知有多少人的第一桶金就是靠非法所得装满的. 20多年前我就听说了用军舰走私的传闻. 在街上, 国内是行人躲车; 美国是车让行人. 在商场门前都有条路. 路对面是停车场. 人进出商店横穿马路时, 这条路上的车都会自动停下来, 让行人先过. 有时你会看到这样的情景: 行人看见车过来, 就停下来招手让车先过. 而开车的人也停下来向行人招手, 让行人先过. 行人过街时, 也向停下的车摆手致意.

Volunteer 国内称为志愿者. 美国俗称义工. 就是不计报酬为社会服务, 为他人提供帮助. 大概和国内的学雷做好事差不多. 在美国做义工是一种风尚. 说全民做义工也毫不夸张. 从小学就提倡做义工, 到年老退休, 照样做得有滋有味儿. 外孙女在幼儿园就愿意帮助老师做事情. 我在老年活动中心参加了老年退休者义工项目(RSVP) . 这是由劳顿郡(郡是州以下的行政区划, 管辖着市)政府组织的. 我每周三为老年人上电脑基础课. 每天中午在厨房帮助盛饭菜. 义工胸前都挂一个桔黄色的标志牌. 觉得挺自豪的. 老年义工有帮助老者报税的, 有给行动不便的老年人往家里送午餐的, 有教英语和西班牙语的, 有教跳舞的, 有给政府部门做些辅助工作的, 有给老者开汽车安全驾驶课的, 有定期来给老者量血压的, 开运动会当场地工作人员的等等. 每年郡政府都组织一次RSVP成员的聚餐会. 每人发人一个纪念品, 表彰老年义工. 总结一年来大家做了数万小时的义工, 为全郡创造了数十万上百万美元的社会价值. 最久当义工的有做了25年的. 我也有5年的"工龄"了.

Donation 在美国这也是个任人详熟的词儿. 就是捐助. 美国人做慈善事儿也都自然而然. 没什么大惊小怪的. 到公园里, 或学校的校园里, 你会发现一张长坐椅的后背上镶着一块牌子. 上面写着某年某月某人捐赠. 有一个教堂, 房子很新. 我在墙角下方发现一块标牌. 写明是某某夫妇捐建的. 我们老年活动中心的一台拉力健身器, 就是一位92岁的老先生捐赠的. 他还经常来老年中心的健身房锻炼身体. 原来老年中心只有一台普通彩电. 去年新添了一台挂在墙上的液晶彩电. 我问经理. 她说有一天一个人给她打电话, 问老年中心需不需要新彩电. 她说, 好啊. 没多久, 就送来了这台液晶彩电. 昨天我们到另一个刚迁新址的老年活动中心和那里的老年人一起庆祝St. Patricks Day 节. 他们的新图书馆里的上千册图书就是一位女士捐赠的. 有一位年纪比我略小的女士. 她老父亲去世了. 遗产留给她一部分. 大部分都捐给了教会. 在一些商店集中的地方, 你常常会看到一个近两米高的黄色大铁柜. 上面写着"衣物,鞋". 谁有捐献的衣物和鞋, 就打成包放进这个铁柜里. 有时衣物太多, 就堆在外面地上. 等着专门有人来搜集. 住在郊区, 也会不定期的有人开车来搜集捐赠的衣物. 这些都是用来接济穷人的. 比尔盖兹和巴菲特是美国有名的富豪和慈善家. 两人合作建一个有数百亿美元的慈善基金会.

黑与白 中国人都认为皮肤越白越美. 夏天女士们打阳伞, 戴遮阳帽. 美国人够白的了吧? 可她们却热衷于晒太阳, 尽量想办法把自己的皮肤晒黑. 如果你若当面夸赞一位女士:"你的”皮肤真白啊." 她马上就会不高兴的. 美国人大都戴太阳镜. 这是因为他们蓝色的眼睛不耐阳光照耀, 为了保护眼睛.

蓝天白云 去年回国先到北京呆了两天. 不只天空是灰的, 眼前的空气也是灰蒙蒙的. 也不是阴天, 也没下雨. 回到成都, 头几天在街上, 坐在车里, 就闻到了汽车尾气的味道. 眼睛, 喉咙都很不舒服. 一个多星期之后, 才适应过来. 美国的生存环境真好. 蓝天白云, 草坪树林, 到处都是如此. 街道, 公共场所干干净净. 皮鞋穿一个月也不用擦. 看卫生间整洁与否, 最能说明问题了. 成都百货大楼装修的有模有样了. 可是那厕所你还没进去, 就臊味扑鼻了. 美国的卫生间最差的就数中国餐馆了. 但是也不至于能闻到臊味儿.

肥胖 中国人再胖, 放到美国人堆儿里, 也是小巫见大巫. 50%的美国人体重超重. 肥胖带来的疾病和社会问题也不少. 有一次游泳. 我游了一段停下来, 刚抬起头, 呼的一下, 我觉得眼前冒出了一座肉山. 原来是一位人高马大的年轻肥胖女士从水里站了起来. 老年中心有一位和我年纪相仿的女士. 胖得不能走路. 只好坐在电动轮椅上. 她女儿为她花$三万定购了一辆面包车. 上下车连同轮椅一同用车里的起重设备搬运. 有的人胖得大腿的肉都拖到小腿上, 胳膊比我的大腿还粗. 穷人比富人胖.

不赶时髦

美国有一个城镇. 那里的居民拒绝现代科学技术给生活带来的改变. 他们出门不坐汽车, 而赶着牲口拉的车. 家里也不用电. 男人都穿黑衣服. 女人衣服的式样也很古朴. 在手机, 电脑, 数码电视普及的当今, 他们能坚守着古老的生活方式, 实为难能可贵.

就是一般的美国人, 赶时髦的风气在中国人面前也甘拜下风. 他们不论男女老少, 一年四季平时最常穿的衣服就是T恤衫,牛仔裤加旅游鞋. 冬天穿厚的. 夏天穿薄的, 短袖的和短裤. 女的穿的还都是宽松的, 而不是紧身的. 有的人实在太胖. 宽松的看上去就有点儿像紧身的了. 浑身的肥肉箍得一块一块的. 更很少有人穿长筒丝袜. 天热, 有的女孩干脆就穿乳罩背心. 我记得1980年左右, 还是八室的老邱通过熟人关系, 从资中的电唱机厂为大家买了一批电唱机. 院里的职工又组织起来到自贡集体订购密纹唱片. 家家都在听唱片. 在山沟沟里, 这也是一大乐事. 其后不过两年, 黑白电视机在市面上出现了. 于是, 就纷纷想办法, 找门路买电视机. 那刚买不太久的电唱机就渐渐被打入冷宫了. 到了1984年左右, 大家又忙着换成彩电了. 美国的家电更新换代的速度总是比中国慢一拍. 1996年, 美国用那种旋钮调频道的电视机的人还不在少数. 国内VCD大量上市, 录像带开始滞销的时候, 美国音像商店里卖的绝大多数都是录像带. VCD很少. 就是到现在, 商店里还能买到录像带. 女儿前年买的丰田2000年产七人座面包车. 带小液晶电视. 可源头却是录像带播放机. 不得不在驾驶座底下加装一台DVD播放机. 我以前回国买回来的电视剧影碟是一片一集. 前年买回来的是一片4--5集. 女儿从老中那儿取的经是: 播发这种片子就得用中国进口的牌子烂, 价钱便宜的播放机. 其它名牌机子播放不了. 我就买了一台不到$50的中国进口机子. 果然不出所料. 好用. 去年回国买回来的碟子是DVD-9. 又更新换代了. 一片能播放15--25集. 没过多久, 那台国产便宜货卡壳了. 片子放进去取不出来. 在美国, 人工费用高. 家电没人修. 除非自己会修, 否则坏了就得扔掉. 于是我就去店里买新的. 可上次买的那个烂牌子没货. 我又到大的家电专卖店去找. 我带着国内买的DVD-9碟子. 告诉售货员这碟子能放十几个小时.问他 哪种机型合适. 他说没见过这种碟子. 他也不清楚. 于是他就拿我带去的碟子一台一台的试验. 十几个品牌里只有一个牌子的机子(LG)能放起走. 手机也是如此. 国内普及的时候, 这里许多上班族还没有手机. 等这儿用的比较普遍了, 国内的款式又换了一两代了. 现在一般美国人用的手机, 在国内就连中学生可能都看不上眼.

还有大家想象不到的事儿呢. 我参加一次方阵集体舞的活动. 他们都是自发组织的, 主持人自带音响设备. 这可是2006年的事儿. 那台音响设备的核心部分竟然是一台电唱机! 当然比我见过的要先进. 可连接功放, 话筒和音箱. 用的是密纹唱片. 设备维护得很好. 说明主人只少用了20年了. 现在就连随身听都被MP3, MP4取代了. 可这位还在用电唱机!

天上真掉馅饼了

这是发生在美国的真实故事. 惠提克(Jack Wattaker)在他的家乡西维吉尼亚经营一家建设公司. 每年有1600多万美元的收入, 日子过得不错. 就在2002年圣诞节的早上, 天上突然掉下馅饼, 落到他的怀里. 这也是他收到的天大的圣诞礼物: 他中了powerball乐透头奖. 奖金高达3亿1500万美元. 乐透奖和中国的彩票差不多. 他万万没有想到的是, 从此他的生活彻底改变了. 悲剧发生了. 惠提克中奖后并没有花天酒地, 而是发愿做善事, 恶运却还是接踵而来. 他说: "我想建教堂, 给饿肚子的人食物, 给没衣服的孩子们衣服穿." 他说到做到. 几个月后捐出1500万美元, 建了两座教堂.

但他在圣诞节中大奖的消息使他成为人们心中的圣诞老人. 大家都求他帮助. 为了处理这些要求, 他成立了惠提克基金会.并答应卖给他奖卷的店员吉尔到他的收发室工作. 吉尔说: " 基金会接到各种要求, 有人要地毯, 有人要娱乐设施, 有人要军用悍马车( 哥星孙楠就买了辆悍马车), 有人要房子, 千奇百怪的要求都有." 惠提克至少送出价值5000万美元的房子, 汽车和现金. 他说: "不论我们在哪里出现, 去舞厅跳舞或去看球赛, 都有至少150人围着我们要钱. 这几年有400件案子控告我个人或我的公司. 因为大家都想藉此分一杯羹." 这几年他花了300多万美元打官司. 官司缠身使他的公司名誉受损. 他为了找安慰开始酗酒, 渐渐与人疏离, 失去所有的朋友. 有次在酒巴甚至被下迷幻药, 遭洗劫一空. 最遭糕的是, 连他心爱的外孙女布瑞也难逃恶运. 他中奖时, 外孙女才15岁. 他慷慨地给她买了4辆汽车. 每周给她$2000零花钱. 但是她落入了一些居心叵测的"朋友"之手. 他们盯上了她的新车和零用钱. 她沾上了毒品. 就在他中奖两年的时候, 她失踪了. 两周后在一辆废弃卡车上发现了她包在塑料布里的尸体. 死因不明. 惠提克感慨地说:" 我中乐透奖后, 深感人性贪得无厌. 你一有钱, 人人窥视. 早知如此, 我会把奖卷撕掉."

惠提克的遭遇并没有影响美国人的乐善好施. 2006年美国的善款高达二万亿美元. 相比之下, 中国的善款只有一百亿. 据中华慈善总会的统计, 善款的75%来自国外, 15%来自国内富人, 10%来自国内平民百姓. 就是说国内富人的善款只有区区15亿. 那么, 身居高收入人群的明星们如何呢? 先说身居美国的功夫影帝李连杰. 他有慈善大侠的美称. 对于这些年的心路历程他回顾道: " 从1997年开始, 我对生命有了反思: 名利我都有了, 到底生命是什么? 我看到周围很多人比我更有钱, 但是他们并不快乐. 人生下来难道不是为了追求幸福和快乐吗? 我开始学着做善事. 2000年在美国成立基金会, 帮助17岁以下的犯罪青年, 资助他们, 鼓励他们积极向上." 他还说:" 电影只是我的工作, 而慈善却是我今后为之奋斗的事业了." 香港的功夫影帝成龙1998年成立"成龙慈善基金会". 他为抗击非典组织义演捐款150万. 在组织各类慈善演出时更是全力以赴. 相形之下, 大陆明星的善举就差多了. 某影星声称要进行慈善捐赠, 表示对聋儿的爱心. 让众多闻讯赶来的媒体记者大跌眼镜的是, 他只捐赠了寥寥几支助听器. 更令人啼笑皆非的是, 某著名歌星在参加综艺节目时"忍痛"从胸前剪下一根"性感胸毛"拿到网上义卖, 表示要把拍卖所得捐给海啸灾区. 我都替他感到羞耻.

赵本山的麻烦

最近赵本山在洛杉矶的春晚演出风波弄得沸沸扬扬. 他率领35名弟子的二人转演出团在洛市演出. 风波起因是这样: 演出当天, 剧场一片混乱. 花钱买票的, 手拿赠票的和没票的都拥进了剧场. 买票的座位被赠票的占了,剧场里 还站了不少人. 按美国规矩,有站着的观众不能开演. 僵持了一个多小时, 把站着的观众(许多人是花钱买了票的)请出了剧场, 才开始演出. 演出的节目有拿残疾人, 精神病患者和肥胖人开涮的内容. 被观众指责为低俗, 下流. 在美国, 歧视残疾人是非常恶劣的行为. 我们老年中心有位半身不遂的坐轮椅的老人. 他比我小几岁, 很喜欢跳舞. 每当有舞会他必到, 第一个下场. 也必然有充满爱心的女士把他从轮椅上扶起来, 抱着原地随着音乐节拍晃悠. 我有小儿麻痹后遗症. 左腿很细. 在国内, 夏天再热我得穿长裤. 在美国, 我夏天穿短裤散步, 逛商店, 从来没有人以异样, 歧视的眼光看过我一眼. 赵本山和当地侨界, 媒体见面时, 为他演出出力的侨团告诉他如何努力推介和卖票时, 赵本山冒了一句不愧身为大腕的话: "我的票根本不用你们推!" 这 惹恼了侨团. 原来和他签合同承办演出的单位定的票价是天价: $498, $298, $198. 这在美国是天方夜谈. 我看过百老汇的歌舞剧演出. 票价$50. 一般的电影票, 就算是大片儿, 也就是7,8美元. 结果可想而知. 只卖出几十张票. 承办单位这下慌了手脚. 忙找侨团帮助救场. 侨团商量后, 决定把票价降到合理水平: $50, $40, $30. 票卖出去了, 承办单位担心观众少, 赵本山的面子挂不住, 又送出了大量的赠票. 进场时不是剧场的人, 而是承办单位验票.这就造成了剧场的混乱. 尽管如此, 演出团到机场准备回国时, 侨团还为他们送去了合饭. 赵本山已提前走了. 把赵本山告上法庭的是买了票而进不了场的观众. 赵本山的经纪人还大言不惭地说: 我们的演出是文化局安排的. 这事儿与我们无关. 赵本山正在出席两会. 赵本山卖拐, 在中央台春晚把国人忽悠得乐不思蜀. 在美国却惹了不小的麻烦.

美国老人

老年活动中心 美国地方政府专门有一个部门管理与老年人有关的事儿. 老年活动中心就归它管. 各个社区都有老年活动中心. 我住在劳顿郡的LEESBURG城. 这儿有一个老年活动中心. 临近的镇, 区还有三个老年活动中心. 大家还互相走动. 就是常到临近的中心去一起吃饭, 参加活动. 遇到节日, 几个老年中心聚在一起举办活动. 按规定, 60岁以上就可成为老年中心的成员. 填一张表, 交$10的年费. 发给一个胸卡. 中心备有专用交通车. 每天上午逐家去把老人接来. 下午再把他们一一送回家. 有的老年人行动不便, 工作人员会扶他下车,送进了房间再离开. 坐轮椅的老年人也不用发愁. 交通车备有起重设备. 会连人带椅移到车上或下车. 中心有书报阅览室, 餐厅, 厨房, 健身房, 台球, 乒乓球, 棋牌室, 电脑室, 聊天室和工作人员办公室. 有的老年活动中心还有舞台. 每月都有活动日程表和每天午餐的食谱. 平日的活动安排大致是这样: 11:00AM之前, 自由活动. 打牌的, 上网的, 打台球,乒乓球的, 健身的, 看报聊天的, 打麻将的(麻将牌上中英对照. 还得查表对照), 学太极拳的, 上西班牙语课的, 上电脑基础课(我教)的, 参加读书小组的等等随你自己选择. 12:00午餐. 午餐前一个小时, 常有一些讲座. 讲一些与老年人的医疗, 健康, 饮食起居有关的内容. 午餐之后, 有购物. 交通车拉你去商场或超市采购. 有去保龄球馆, 有跳舞班, 有编织的, 有制陶瓷小玩意儿的. 遇到各种节日, 也有即兴的表演庆祝活动. 新年和圣诞节总要聚餐举杯. 还请圣诞老人来和每一个人合影. 并送给每个人一分圣诞礼物. 晚上有时举办舞会. 请来乐队伴奏. 或外出观看演出. 圣诞节晚上用交通车送大家到闹市区观看灯火. 每年五月分, 全郡的老年人会聚在一个公园里举行户外PARTY. 有几百人参加. 很隆重. 还有仪仗队入场式, 唱国歌. 大家又吃又玩. 老年中心还不时的组织老少联谊活动. 中小学生给老人演出, 陪老人玩棋牌, 聊天. 午餐由一个配餐中心用保温车送来. 我们只是把各种食品分放在每个人的餐盘子里.有肉菜, 蔬菜, 面食或米饭, 还有牛奶和水果. 开饭前总请一位老人领着大家祈祷一翻. 就是由他说一番对上帝感恩的话. 大家低头静默. 每人都是即兴说. 也有人说的是规范的. 这时大家就跟他一起说. 有点像早请示晚汇报. 每月第三个星期二, 统一给这个月生日的老人祝寿. 大家唱生日歌, 吃蛋糕.

热心人 美国人热心于公益事业. 这在老年人中也不例外. 我们LEESBURG的老年活动中心虽然两年前迁入目前的建筑, 占了正个一层楼, 但是, 随着大华府地区经济发展, 人口也越来越多. 就有扩大老年活动中心的要求. 中心成员有一位叫巴巴拉的老太太. 她先是鼓动和组织大家分头给政府有关部门写要求扩建老年活动中心的呼吁信. 每年万盛节晚上在闹市区都要举办化妆游行. 游行队伍花花绿绿, 浩浩荡荡, 很是热闹. 她就利用这个机会在老年活动中心的游行方队里, 加入了宣传, 呼吁市民支持扩建老年活动中心的内容. 她让50来岁的儿子把他的小货车开来跟着队伍, 向路边看热闹的男女老少散发宣传品和糖果. 我也参加了散发宣传品和糖果. 一路忙得满头汗. 这项扩建工程是列入了期中选举的投票内容的. 临近选举那些日子, 她在自己汽车外面挂了呼吁投票支持扩建老年活动中心的标语. 这番努力果然起了作用. 扩建工程通过立项了. 之后大家举杯庆贺了一番. 立项之后, 又有人关心把新的老年中心搞得更好些. 有一位叫玛莉的老太太组织成立个新老年活动中心之友小组. 让老人们献计献策, 募集资金. 我又成了这个小组的成员. 帮助打印通信录, 发开会通知. 因为她知道我会用电脑. 老年活动中心的很多事儿都是SRVP的义工自己做的. 进门的服务台值班的, 午餐在厨房帮厨的, 上课的老师, 组织玩BINGO(我另作介绍)的, 给成员装信发每月的活动日程表的等等. 有一年, 老年中心的一帮老太太还自己出版了"美女"挂历. 她们自己打扮得漂漂亮亮拍美女照. 那架式, 那风采, 不输年轻模特. 还有一张是刚刚沐浴后的镜头. 还挺性感哩. 我在老年中心算是年轻的. 她们都比我年纪大. 有的估计要大个十来岁吧. 可见美国的老年人心态并不老.

PARTY 有些节日, 几个老年活动中心的老人们聚在一起, 自娱自乐. 一开始, 大家一起唱歌. 这一点我很感叹. 他们有很多大家熟悉, 都会唱的歌. 有时会每人发一分歌词. 大家就一首一首地唱下去. 孩子们也一样. 他们唱的歌, 父母们也会唱. 那就是说, 这些歌已流传了只少两三代人. 而我们呢? 我们这一代人目前能唱, 会唱的,大概就数外国民歌二百首了吧. 两代人共同能唱的有几首歌? 老人们唱完歌, 就开始上台表演. 表演的当然都是各自年轻时候的强项. 有位黑人老太太. 歌唱得特别好. 她是女中音. 声言响亮. 一口气能唱好多首歌. 有的歌大家就情不自禁的跟她合唱. 还有一位老太太喜欢跳舞. 她穿上长筒丝袜, 配上短裙, 跳起了有高踢腿动作的秀美腿的舞蹈. 就是我们在美国电影里看到的一排美女不断向前高踢腿的那种舞蹈. 如果你不注意她布满皱纹的脸和略驼的后背, 简直就想不到这是一位70多岁的老妇在跳舞. 她还有一段故事. 她刚来时, 在另一老年中心. 我所在的老年中心有一位老先生是单身. 几个老年中心一起活动时, 他两相识了. 后来就经常在一起. 再后来就形影不离了. 每次他两来, 老太太都打扮得光光鲜鲜的. 还有一位是踢踏舞高手. 她跳得那么熟练, 节奏那么快, 浑身充满活力. 还有自编自演的短剧, 挺逗乐的. 有一位老先生, 口才好, 又幽默. 他讲的笑话常把大家弄得前仰后阖. 老年中心的经理也带头, 领着工作人员参加演出.

平常, 不时地有人来老年活动中心慰问演出. 有个男声无伴奏小合唱组. 是某个教会的. 他们有时4人, 有时7,8个人来演出. 四重唱非常好听. 还有三位女子组成的音乐小组. 演唱, 演奏. 每人都是多面手. 她们开车6个小时来到老年中心为老人们演出. 中学生也常来演出合唱. 节目变换多样, 很活跃.

老年中心组织的另一次活动也很有趣儿. 这也是一项有传统的活动. 大家把自己五, 六十年前的照片找出来, 集中在一起. 由老年中心的工作人员用电脑编辑成一本相册. 印出来送给大家. 有一天午餐后, 用电脑把相册里的照片一张一张的放映到挂在墙上的屏幕上. 啊, 年轻时那么漂亮! 美国的学校从幼儿园到中学, 都有全班, 全年级同学的相册. 这很有纪念意义.集体照和单人照都有.

美国人不论男女老少给你的第一印象就是一口漂白洁白的牙齿. 这是从小爱护的结果. 幼儿就滴氟水固牙. 少年时如果牙长得七里八歪的不整齐, 就带矫形牙套. 刷牙用的牙膏也是各种功效的都有. 还有一条非常重要, 也是中国人几乎没人做的, 就是用牙线洁牙. 刷牙的牙刷再好, 也刷不到牙缝里的残留食物. 这一丁点儿长期留在牙缝里的食物, 就会损害牙齿. 刷牙后, 再用牙线把牙缝清理一遍, 就万无一失了. 我在成都的家乐福商场看到有牙线卖. 这是好消息.

白种人和我们比较, 他们的皮肤老化的快. 白人的婴幼儿并不怎么好看. 怎么说呢, 有点儿显得不那么紧凑. 到了四, 五岁以后, 就越长越好看了. 年轻的姑娘们是最有风姿的了. 她们身段好, 又生动活泼. 脸蛋儿也漂亮. 白人的头发比黄种人的头发细很多. 所以走起路来, 长发飘逸, 很美. 我原来以为白人的头发卷曲的多. 其实不然. 大都是烫卷的. 一过了三十岁, 白人的皮肤就开始一年不如一年了. 1993年我在巴黎时, 就有一位英国人猜我的年龄是35岁. 比我实际年龄小了20岁. 可见黄白之差异. 老年白人的皮肤完全失去弹性. 离皮离骨的. 皱皱巴巴. 下巴下面到脖子的肌肉就像拖着一个口袋似的. 白人的皮下脂肪聚集态结构也与黄种人不同. 进入中老年以后, 随着皮肤弹性的下降, 就能看到大腿的皮肤下面凸凹不平. 有的老年妇女腿上松松跨跨的皮肤加上凸凹不平的皮下脂肪, 实在是惨不忍睹. 美国的年轻人都不怎么化妆. 自然美就很漂亮了. 老年妇女很注意修饰打扮. 尤其是那张脸, 总是化了妆的. 女人的头发从年轻到年老, 越剪越短. 很多 老年妇女剪得和男人的长分头差不多. 老年妇女常带耳坠儿, 项链和手镯. 有的带一大串儿手镯. 都是为了装饰, 而不是为了显富. 所以都不是真金实银的.

美国人65岁退休. 随着二战时期大批出生的"婴儿潮"人群退休时间的到来, 社会压力加大. 美国打算逐渐把退休年龄延长到67岁. 他们退休之前, 都愿意买大房子, 住在郊区. 退休之后, 就搬到市区交通方便的地方, 换成小房子. 因为房子年年要交地方税的. 小房子税额底. 更适合他们退休金的开支. 一般老年人都自己单独住. 但是, 年纪太大, 自己料理生活有困难的老人, 也有不少搬到和子女住一起. 以便得到照顾. 美国有廉价的老年公寓. 我们老年中心附近就有一幢. 进这种公寓要排队等候. 我们老年中心就有几位老人住在那里. 还有白天照顾老人的"日托". 有的就附设在老年活动中心同一幢建筑里. 也有老人院. 一种是能基本自理的. 全日制住在那儿. 每人一间屋. 有餐厅供一日三餐, 有护士. 还有一种是长期慢性病患者. 行动不便. 可住进有医疗照顾的疗养院. 当然花费也不小. 那种全日制的老人院, 每月要$3,000.

电脑班 老年活动中心利用现有的四台电脑, 为老人们开设了电脑基础班. 每周一次. 四次为一期. 由我担任义工老师. 这个班开办两年多了. 学员一直不断. 信息刊登在LEESBURG城的信息报上. 最先参加的当然是三个互相来往多的老年中心的成员. 后来就都是外面来的人了. 学员年轻的50多岁, 年老的有90岁高龄的老太太. 有些人子女有电脑, 或配偶会用, 而自己不会用. 有的刚买了电脑, 有的是为了工作的需要. 教的都是最基本的操作, 比如开机关机, 上网, 开设和使用点子信箱, 文件夹, 下载和上传, 考贝, 打印, 查驾驶路线指示地图, 制作贺卡, 使用word 软件等. 没有现成的教材, 就手把手的教. 大部分年纪70多或80以上的学员, 记忆力下降都有不同程度的表现. 最明显的就是, 这次课教会的, 下次课就忘了. 设立信箱时, 我都千叮咛万嘱咐, 一定要记住信箱的ID和密码. 还给每人打印了一分其信箱的基本资料. 让他们保存好. 但是, 下次来上课, 总有人无法登录自己的信箱. 就是因为忘了ID和密码. 有的还振振有词的对我说: 你没告诉我啊. 我不得不重新帮他们设立新的信箱. 有一位年过80的老太太, 耳聋了. 带着助听器来上课. 有一次她把蚕豆粒大的助听器从耳窝里取下来换电池. 我好奇的问她助听器的事儿. 她告诉我, 一个助听器费用是$2,500! 四, 五天就得换一次电池. 看来助听器不是人人都用得起的. 还有一位80来岁的老先生, 得了皮肤癌. 照样来上课. 老年中心常见推着四轮扶手的, 坐轮椅的, 拉着小氧气瓶, 鼻子里插着吸气管的, 他们照吃照玩, 乐观得很. 精神状态非常好. 中国人要病成那样, 早就躺在床上愁眉苦脸哼呀咳吆的了. 哪还有兴致干别的.

老年奥林匹克运动会 北维州地区每年9月举办老年奥林匹克运动会. 全维州每年5月举办. 项目参加的人多就5年一个年龄组, 如60--64, 65--69, 70--74等等. 人少就10年一个年龄组, 如60--69, 70--79等等. 我选了乒乓球项目. 正在练习. 准备参加北维州9月的赛事. 老年中心还有一位华人老头儿, 比我小4岁. 我两的技术水平差不多, 正好配对练习. 其他的美国老人也比试过, 差得太远. 也难怪, 乒乓球历来都是中国人的强项. 我的水平在晨光院里是拿不到台面上的. 在这里可就猴子称大王啦. 我在网上查过2006年赛事名次. 冠亚军都是华人的名字.

BINGO 这是一种GAME. 其在美国的普及程度和麻将在中国的风靡差不多. 老年中心每周五下午都玩BINGO. 玩的有大有小. 在加勒比海的游轮上一张卡$20, $10. 可赢中几百美元. 在老年中心一张卡$0.5, 赢的是各种小礼品. 价值一两美元. 玩法这样: 一张卡上面是BINGO 5个字母. 每个字母下排15个阿拉伯数字. 如B下是1--15, I下是16--30; O下就是61--75. 数字横, 竖, 斜线成行. 专门有人随机从口袋里抽取数字小牌念给大家听. 谁的卡上任一行的数字都被念到了, 他马上喊:"BINGO!" 核对无误, 他就可前去自选奖品.

跳舞 交谊舞在中国就是快慢三步, 四步, 还有拉花. 国标舞不是老年人跳得来的. 美国的交谊舞除了华儿兹, 其它种类繁多的舞步基本上都是拉丁舞和美国自己的拉花. 一般社交舞会都是头一个小时有教练免费教舞. 接下来打暗灯光, 舞会开始. 华人也有自己组织的舞会. 程序一样. 老年集体舞有两种. 一种叫 square dance. 就叫方阵舞吧. 四对舞伴相对站在四个角. 随着音乐和领舞人的口令变换步伐和队形. 老少一块儿跳. 另一种集体舞叫 Line dance. 排成一列, 跳相同的舞步. 就像国内舞会中场休息时跳的那种集体前后左右变换舞步的形式. Line dance 也是老运会的比赛项目. 我们老年中心也有教踢踏舞的. 学跳舞的人要准备专用的舞鞋. 这可不是什么人都跳得来的.

作者 佟世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