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熙与刘海粟大师的刻石缘
1976年11月,人们都沉浸在粉碎“四人帮”的喜悦中。一天,在好友胡淦清医生的介绍下,林熙兴奋地拜访了一代画宗刘海粟大师。他们谈得很多,也很投机。二人高兴地回忆起28年前的往事。
那是1948年11月,刘海粟大师应邀到上海震旦大学演讲。林熙则是刚进大学的一年级学生。林熙说,那次演讲非常精彩。印象最深的就是大师述说早年把中国画介绍传播到欧洲的故事。外国人问大师,“听说中国画可以几笔画成,有没有这回事?”大师说:“有啊!”“那你可以画给我们看吗?” “当然可以。”于是,大师当即用二张宣纸。因外国人喜欢狗,大师先寥寥几笔把狗画好。然后画第二幅泼墨山水画。只见大师东点点西涂涂,大家都不知在画什么。但很快就看出是一幅山水画。外国朋友赞叹不已,佩服地说:“真是无意中有意,无画中有画。”大师能有限中显无限,无形中见有形,把有限的艺术形式和表达无限意境的辩证关系真是演绎得淋漓尽致。刘海粟大师听了高兴地说,你们学校的学生情绪很高涨,演讲结束,还提了很多问题呢。
林熙说,他把大师那段故事一直铭记在心。在文革期间,他利用下放劳动的空余,运用自己的刻石艺术坚持与“四人帮”斗争。林熙把自己这些年来的各种刻章给大师看。当大师看到林熙的自刻象,便说:“你刻得这么像,很好啊!”大师接着说,他曾请著名石刻家黄怀觉先生刻一幅海老的梅花。海老翻出拓本说,“你看,梅花,题字及图章都刻得非常好。但是为我在我的‘玉带砚’背面刻的肖象,两次都没刻成。你是否可以磨去重刻?”
林熙听了,真有点受宠若惊。能为一代画宗刘海粟大师刻肖象章,确是自己一直梦寐以求的愿望。林熙自小在母亲诗书的熏陶下,喜爱书画篆刻。还是8岁那年,家里整理书籍,翻出一本刘海粟大师的画本,林熙看了爱不释手。自此,刘海粟大师的形象一直铭刻在他幼小的心灵之中。
今天,能实现愿望,林熙真是喜出望外。于是,大师就送给林熙一份《梅花》画幅的拓本,以及一张没刻好的肖象拓本。林熙看了,对大师说,“玉带砚”很名贵,而且砚石很硬,是否另刻一个石印给你?大师欣然同意。当即便给林熙一张照片。同时应林熙要求,为他题写“林熙肖象印集”,并加题了一张扉页------“留真”。
对于篆刻,林熙先生也是以他平时做科研的精神,把它作为一个专题去研究。他一丝不苟,精益求精。终于,他的科学创造活力又在篆刻领域放出了异彩。传统篆刻,一般以印面为主,边款从属,或者可有可无。对于这一点,林熙有他独特的见解。他认为印面面积尚不足以抒发胸中意境。所以他十分重视边款,甚至有的印章以边款为主,印面为副。按传统,印章边款都刻正字,要获得边款拓本,就必须象拓碑帖一样,工序繁多。林熙决意对此作一革新。他继承了传统的单刀刻边方法,改为直接刻反字边款。这样边款就同印面一样,可以直接衿印成正字。林熙将这独创称作“铁笔反书”。艺术贵在创新。林熙在方寸之间展开他想象的翅膀,自由翱翔。他认为任何形象都可入章,特别在刻外文章上更有他的独到之处,使印章的内容越来越多彩。
1981年,林熙见报刊报道著名的美国国际影星,喜剧和电影表演艺术家鲍勃.霍普(Bob.Hope),(一个曾4次获得“奥斯卡荣誉奖”,活了100岁的明星,)
参观刘海粟大师的画展,一口气点了七幅画要买。但这些画都是展品,不能出卖。鲍勃向文化部说情,终于获得批准,卖给他二幅。林熙得知鲍勃如此喜欢大师的绘画,于是萌发一个念头:送一张自己刻的海老肖象章的原拓给鲍勃,并顺便为鲍勃刻一方仿汉印的四灵章给他(见下面照片)。鲍勃收到后非常高兴。后来,鲍勃授意他的秘书回信,告诉林熙:“鲍勃.霍普的博物馆中一定有你的席位。”
由于刻章的事情只能业余进行,因此刘海粟大师的肖象印章,到1977年10月才刻就全印。为了多留几份拓本,拖到1978年才去海老家交付。不巧,海老去北方,而且时间要很长才回来。所以,林熙就从海老的女儿问得海老在某宾馆的地址。于是,林熙就将此肖象印章精心包装在锦盒中,附上拓本以及钱君匋先生的简信寄去。但由于海老在外多流动,可能未收到。因此借此机会,林熙先生请呼吁如有谁收藏此印章,能否转交常州刘海粟美术馆,并表示衷心感谢。1999年,林熙先生托中国驻美大使馆的崔庆平先生,将他为刘海粟大师刻的肖象印章拓本,和海老的题字特制的金属版板牌,以及肖象章的原拓带回国内,赠送给常州刘海粟美术馆。
两位前辈,一位是一代画宗刘海粟大师,一位是业余印章爱好者林熙科学家,他们都以有限的艺术创作手段,表达了他们对祖国的无限热爱,对大自然的无限热爱,对生命的无限热爱。两位前辈真是可敬可佩!值得学习!
下附林熙先生为刘海粟大师刻的肖象印章拓本,和海老的题字的照片,以及常州刘海粟美术馆发给林熙先生收藏证的复印本,请欣赏。
印面:“存天阁静远老人刘海粟。”海老家楼上一个厅叫存天
阁,楼下的客厅叫静远堂。肖象旁的落款是:“毗陵刘海粟大师
象 丁已秋 林熙作”。左边一小章是林熙独特的单刀楷书“林熙手
拓”。
注:毗陵乃今江苏常州古称。
作者 双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