票友的心    国粹的情

 

双姥

 

 

        能够认识京剧票友谢荣璋先生,并成为投缘的朋友,真是生活中一件值得庆幸,值得高兴的事情。

 

        1930年出生在上海的谢荣璋先生,90年代初来到美国。年近八旬的谢荣璋先生,京剧票友的生涯已有60多年,足见谢老对国粹京剧的情深,对祖国传统文化的挚爱。

 

        在朋友的引领下,我们在马州观看了票友们的节目排练。他们是为了参加九月下旬,美国华盛顿地区中华国剧社成立35周年庆祝会,而正在认真的排练。他们中有年长的,也有年轻的。拉京胡的,弹月琴的,敲鼓打锣的,清唱的,彩唱的,个个都极其认真,一遍又一遍,还不断把各人的演唱录音或录像下来,反复对照,反复研究。就在观看的过程中,我们有缘结识了也在排练的谢荣璋先生,以及他的夫人,女儿和弟弟。

 

        谢先生面目清秀,白里透点红的脸庞一直带着微笑。他腰板笔挺,说话慢悠悠的,给人一种健康而又和蔼可亲的感觉。说真的,要不是介绍,哪里能看得出他是一位5年前动过肠癌手术的患者。

 

        谢先生的父亲是一位地道的票友,工余派老生,受教于誉为“杭州余叔岩”的陈大沪老师,曾登台演出空城计,梅龙镇,捉放曹,打渔杀家等剧目。父辈的热衷,使全家对京剧结下了不解之缘。大弟谢荣沪喜拉京胡,小弟谢荣国工小生。谢先生的前妻谢益美女士(1997年,一次意外事故,她先入了天堂),在大学同窗的时候就酷爱京剧,工程派青衣,且认真研究,已具有一定的功底。由于二代的陶冶,谢先生的一对儿女,从小也对京剧产生了由衷的喜爱。

 

        谢先生的女儿晓贤曾在秦雪玲老师 的启蒙指导下,于2004年初登台演出《苏三起解》。儿媳王梅自杨复春先生开蒙,后经沙淑英,秦雪玲老师的指教,经过几年的学习对京剧的演与唱有所体会,竟由“戏盲”成长为彩唱《洛神》的主演。1995年初,一次偶然的机会,当时还只有四岁的外甥女张国遂清唱了《玉堂春》。由此美国华盛顿地区的媒体还作了大幅的报道,一时成为佳话。如今还不到六岁的孙儿承启,虽生长在美国,已能上胡琴清唱《失街亭》,《定军山》等段子。另一位在上海的他弟弟谢荣国的孙女琳启,与承启同岁,也对京剧特别感兴趣,能唱《红娘》,《女起解》。俩位小朋友还在越洋电话里以唱京戏打擂,可见对京剧的痴迷程度真是不一般。

 

        谢先生告诉我们,他虽然爱好京剧,但是长期以来一直抱着“我玩戏”,不让“戏玩我”的态度,所以不但没有进步,还经常渗入一些自由调。结果字不正,腔不圆,纯粹自娱自乐。

 

        来美以后,看到国外友人对国粹京剧的敬佩和重视,看到票友们一丝不苟的演练,一种严格要求自己的心情猛然而生。他先后在李大卫先生的汉声剧社,杨觉智和毛先戎先生负责的中华国剧社参加活动。期间,有幸蒙马少良,吴钰璋,沙淑英,秦雪玲等老师的指导和鼓励,刻苦钻探,所以进步很快。

 

        20068月,谢先生一家祖孙三代组成的“谢氏京剧社”,怀着对国粹京剧的深情,在上海的兄弟谢荣国先生的协助下,与复旦大学票房联合演出于上海逸夫午台。其中,“谢氏京剧社”演出大轴戏《大登殿》。由谢先生的女儿谢晓贤出演王宝钏,儿媳王梅饰代战公主,儿子谢敦贤饰薛平贵,弟谢荣国饰苏龙,并由孙辈及亲友充当龙套和宫女。谢先生自己则扮演王允。虽然戏分只有五分钟,但丝毫没有懈怠。在马少良,吴钰璋俩位老师的启蒙和鼓励下,谢先生化了二个多月的时间进行排练。真是应了俗话:台上一分种,台下百日功。此外,“谢氏京剧社”还出演了由女儿谢晓贤主演的《西施》,以及《太真外传》。《太真外传》中,唐明皇由儿子谢敦贤饰演,儿媳王梅饰杨贵妃,外甥张国晟饰高力士。整场演出,掌声不断,得到大家热情的鼓励和支持。

 

        上海演出以后,谢先生更意识到国粹京剧的真正价值,要唱好演好戏,除了下功夫以外,别无他径。他还深情地指出,演戏一定要讲戏德。一台戏就是一个整体。大家要相互帮助,相互关心;要热情主动,敢于承担;要一丝不苟,认真负责。

 

        回到美国,谢先生继续请马少良先生讲授全部“失,空,斩”,一切推倒重来,前后化了年余时间。对照学前的录音,虽未达到老师要求,但已今非昔比。那时中华国剧社正酝酿公演计划,儿女们愿意出钱,极力推荐他主演《空城计》。同时在社长梁淑裕女士和剧社同好的鼓励下,谢先生决定“假戏真做”上《空城计》。当时唱虽有基楚,但身段困难很大。经过马少良,吴钰璋老师的耐心指导,反复不断的自排自练,终于登上了舞台。

 

        演出以后,诸亲好友的贺声不断,儿女孙辈们的赞誉不绝。但是谢先生非常谦卑,知道这些都是鼓励之声,激励之举。他深深地感受到儿辈们的孝心,同仁朋友们的关心,让自己真正获得了那种由衷的快乐的享受。在这次演出中,台前台后全家十余人全部动员:报幕,琴童,伴奏,字幕,后台把场,道具,摄像,各就各位,井井有条。一般唱戏是主角易找,龙套难求。但这场戏中,龙套全部由谢先生前工作公司的同事,以及团内同好曲尊相助。特别令谢先生感动的是,为保障他上“城楼”的安全,马少良老师(去北京前)及毛先戎董事长伉俪反复叮嘱,一定要有专人扶他上下“城楼”。因为谢先生5年前得癌症,化疗后腿的神经受损,行动有影响。于是,后台主任杨觉智先生在整个城楼演出过程中,亲自抓紧“城脚”(即桌脚),寸步不移,确保安全。而吴钰璋老师亲自把场,鼎力相助。演出结束,吴钰璋老师还和杨觉智先生一起扶谢先生下城。因此,戏后谢先生再三表示:这次演出成功,不仅是在“戏好”,更是在“人好”,大家的“戏德”好。这台戏演出了“中华”的友爱及和谐之精神,演出了“中华”的优良风格。

 

        谢先生是这样想,在日常的排练中,在与朋友的交流中,也是这样做,认真负责,一丝不苟,很多工作抢着做,不怕忙,不怕累。今年七月下旬,在接待中国京剧票友节组委会访美团的过程中,谢先生与中华国剧社的同事一起,不辞辛苦,忙前忙后,但是心情非常快乐。结束以后,谢先生还在“华盛顿新闻”报上撰文报道。谢先生写道:票友团在简祥富团长的率领下,一行二十五位贵宾带来名派名段,送宝上门,高潮迭起。主人们也交替穿插推出各人的拿手名段回敬。最后特请旅美京剧表演艺术家马少良老师,压台演唱了哙灵人口的“洪三段”,韵味十足,字正腔圆,余音绕梁,兴犹未尽。

 

        他告诉我们,回顾中华国剧社成立三十五年以来,并非一帆风顺。其中亦经历不少具体困难。但是基于共同爱好,以戏会友的精神,大家彼此谦让,互助友爱,并意识到身居异乡,能一起参与弘扬国粹的活动,具有更深的特殊意义。因此,大家几十年如一日,不辞辛劳,奉献人力物力和財力,使这个业余京剧大家庭办得生气有加,活动频繁,年年好戏连台,不仅操练社员,更激起美国华盛顿地区的同胞及非华裔人士对京剧的兴趣。同时也进一步扩大了与纽约,费城和洛山矶等全美各地票房的交流与联系。

 

        票友的心,国粹的情。谢荣璋先生一家祖孙三代,钟爱京剧,奉献国粹,特别是在远离祖国大洋彼岸的美国,能如此热衷于国粹京剧,真是难能可贵。这真是:

 

家,

华,

剧,

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