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年银光

毕丽珠

银光老年协会,这个一千多人的海外民间老人组织,承载着飘在海外老人的快乐与需求,像一个大家庭凝聚着血浓于水的祖国众多乡亲,像手足般亲切着,依赖着,互相温暖着。它起源于希望中文学校北维校区老年班,那时人不多最多有十几二十个老人,跟着儿孙到学校来看看玩玩散散心。廊道上经常有老人东瞧西看的游逛着,累了就席地而坐,或打盹,或看报,等待儿孙结束上课带他们回家。当时的校长王阳和他的下任王翔是个很有爱心人缘极佳的知识精英,为此多租了一间教室,闢为老家长们歇脚休息喝水看报的地方。这个地方自然的被大家叫做老人班,从此口口相传老者来的逐渐多了。来自上海的周惠珍大姐,是个健谈热心有想法的人,她想借此地方教教英语打打拳让大家学点什么。我是99年因为第三代学中文,顺便走进了这所学校。当时不知道美国的中文学校该是什么样子,只听女儿说那里可热闹了,能借书借录相带拿回家看,怀着好奇去一探究竟。果不其然让我很震惊,原来有这么多同根同种的大人和孩子们,仿佛融进了人口稠密的中国。那种兴奋足足让自己高兴了好几天,从此结束了只在自家小圈子里转的美国生活,开始接触了“社会”。由于有了固定教室,大家很快由陌生搭讪到相知关心,到互通有无传递信息,到能者为师学习简单英文,唱过去耳熟的老歌,到选出班长成为初期的小组管理。就在那间屋子里,谈古论今,畅谈国内海外。不论东西南北中,只要是中国人就是老乡亲。不管南腔与北调,只要是中国话,听不懂也是久违了的乡音,只有在这里才能享受到这份珍贵的故乡情。那时许多老人没有绿卡,不能自由出入美国,就在这间屋子里,彼此关心嘘寒问暖,帮助许多思乡心切的老人度过了难熬的他乡生活,在美国不谙英语无法交流哑巴一样憋屈了许久,现在终于可以开口与人对讲中国话了,喉咙爽了心情好了,老人兴奋无比。真的是老乡见老乡,一经熟识便相见恨晚推心置腹,十几年过去了,不论是故去的,随儿女远离这个城市的,或已回国定居的,都会对这段历史念念不忘仍在心中。前一阶段由亚特兰大来此和儿孙相聚的,王仲英王学敏夫妇,就是老人班的元老级群众,他们每当到此必定遍打电话询问着牵三挂四的老友们,那份深情厚意让人倍受感动,那是真正的海外知己。

那时的子女辈,许多是工作不久经济独立的初级阶段,开始买房生子筹划自己的人生大业。他们当时的经济基础并不雄厚需要父母的帮助,况且与父母生活在一起也免去遥远的牵挂,中国家长又几乎个个视子如命,愿意为孩子们排忧解难多做奉献。特别是那些子已成龙,女已成风的家长们,随着孩子的鹏程万里在国内早已空巢冷屋,更愿意来美依亲子孙团圆。因此这间教室闻名而来的新人不断加入经常爆满,自然就充满了活力和欢愉。

初来乍到虽然温馨无比,时间一久特别是儿孙早上匆匆走后,巨大的寂寥会让思绪不由自主地横飞,飞回那一辈子生活工作过的地方。特别是还有一方不能同来且有其他子女尚在国内的老人,太多的牵挂和思念,让自己的心中有着越来越强烈的失落和惆怅,但又不能说给这边的儿女听,怕增加他们的心理负担。虽然这边儿女们家宽明亮,但常常思念的还是自己那自由随便惯了的草屋。可是想回家看看谈何容易,放不下一步三回头的小小孙辈,还要考虑儿女的经济负担,只有忍住自己望乡兴叹。此时的老人班无疑是许多人最向往最温馨的地方,它让许多老人的思乡,哀怨,无奈,凄苦在这里得到舒缓和释放,更多的理解儿女的不易和难处。陈萃联老师的追悼会上,她的女儿就曾流着泪介绍说“妈妈来到美国就为我们操劳,她是我们家的主心骨,,,,”一句话道出了女儿的无奈不舍与疚歉,也说明了老人们用伟大的父母爱,帮助儿女支撑着他们的海外之家。陈老师是北京市一所中学的数学老师,工作出色曾被评为全国三八红旗手,她也是银光创始人之一,是一位很受大家敬重的低调老者。我们最早的登记表格就是经她之手印制的,当然也是经他女儿用电脑打印出来的。那时的我们没有会电脑的,视它为神秘的高科技而膜拜着。老人班里热心人不少,陈钟英,龚留英,周惠珍,周鹤新,柯永康,储玉美,陈树村,杨亚惠等等都是骨干型的活跃份子。特别是周鹤新常利用老歌的曲调,填上反映老人生活的新词组织大家练唱,有一次在学校自助餐厅庆祝节日,老人们也参加了表演,他们精神饱满的走向台前,高歌了几首曲子。年轻人睁亮了惊奇的眼睛尖叫着大拍着两手,可能心想:爹妈还有这一手?也许他们只顾寒窗苦,太久没有文艺生活了,竟连如此水平的演出也津津有味地大加欣赏。但他们自己谁也不好意思出头表演点什么,我们似乎成了偶像。自此,妈妈们成立了舞蹈队,爸爸们也开始排练歌曲,有了机会便登台大展才艺,其实他们之中藏龙卧虎,才艺俱佳者甚多。老人家也放开胆子参加大华府的春晚,遂更名“北维校区夕阳红俱乐部”。有一年的春晚老人们被邀参加演出,练好的曲目突然被取消必须紧急更换,也许会务组认为老人节目可有可无,情急之下把其中夕阳红歌曲编成梅兰芳的“起解调”。老人们努力配合,仅有一次排练机会,当时贾淑美,杨亚惠,陈萃联等女士,及所有的男士们那种认真努力的样子,至今仍历历在目,上台候场前一分钟还在走廊练了一遍。老人们真厉害,似乎个个都是救场老手,硬是大度从容,字正腔圆,精神饱满的,赢得了一片好评,被记者登载在大华府的华文报纸上,使老人的精神世界受到了莫大的鼓励。遗憾的是所提及的三位女士及杨伯熙先生均已作古,当时送别她们和更早的刘远君时的悼词,仍存留在我的邮箱之中。她们既是老年班的前人,也是银光的忠实会众和功臣。随着社会活动的增加,阅历渐广,便有了更高的追求。于是在龚留英,陈钟英夫妇,杨伯熙,陈萃联,吕学富夫妇等人的积极参与和行动下,有了更上一层楼的想法。他们希望在班组的基础上,成立一个协会。于是在班长柯永康丁文夫妇家里开了一个大PARTY,餐后由陈钟英,龚留英向大家宣讲了一些文件,说明了意图征求大家的意见,经大家讨论定下了努力方向。加之费城政府华人官员何其恩的引导帮助,这些人便开始了具体行动。常由唯一会开车的龚留英带领,四处走访学习取经,并向当地政府申请,要求成立“银光老年协会”,他们为大家出了大力,立了赫赫战功。所以2004年这个不盈利,不参与任何政治活动和宗教活动的纯民间组织,就在北美大地Reston借助HWFH老人公寓正式成立。成立大会那天人数不算多,但麻雀虽小五脏俱全,律师梁仲平,会长龚留英,副会长陈钟英,以及吕学富,王良中,柯永康三位理事,他们各司其职。当时困难不少整个协会没有一分钱的进项,连成立仪式的开支都是理事会人员垫付的,除了龚留英有收入,其他人都是分文不入的依亲者。那天一人多职,借助音响热闹着会场,为了气氛热烈,个个都是演员。毛遂自荐冷场救火的会员不少,他们不在乎颜面的厚薄,嗓音好坏文艺水平的高低,抛开矜持兴奋无比的手舞足蹈,欢庆着这得来不易的成果。北美大地从此飘起了银光老年协会的旗号,慕名者骤多。就连国内国宝级音乐大师唐诃和夫人,也由女儿慕名送来,并给我们作曲会歌“银光颂”。为的是让他们的生活多彩踏实。不久理事会又联系当地政府派来了多部老人车,按点按时的接送老人们来参加活动,从此这个团队逐步地走上了正轨。许多老人也曾电话打回国内盛赞自己的海外生活。Herden老人中心建成后,银光随之新迁,活动内容逐渐大增,歌唱,舞蹈,桌球,电脑,英语,麻将,棋艺,交谊舞,乒乓球,太极扇,读书会,美术画画,英文入籍等,都是能者为师一干数年。文艺组的唐映组织了舞蹈队;吴影,方达上组织大家学习太极,太极扇;赵永健,梁步昇,刘万生还有我带着大家唱唱歌;平时在家里自娱自乐,有机会时也外出参加社区的文化活动,她们舞姿婆娑,歌声优美。许多老外此时才明白中国形象原来如此,连老人都如此能歌善舞,这该是一个多么文明多彩的民族。电脑组的孙贤颐,徐联舫不遗余力地教会了一批又一批,在电脑面前想学又却步的老人,让他们在人生晚年还能与现代科技接上轨,如今的许多人都在感激着他们不厌其烦的教学,我就是其中之一。我的启蒙老师是孙贤颐,是一位非常低调谦恭的学者,虽然智慧,多才但从不显山露水,银光成立他创建了银光网站,遇到困难很少声张,只要自己能行就一定会努力解决。他的夫人陈钟英把银光十年的“大事记”以及文字东西极其负责无一遗漏的记录保存。银光网站在他们的管理下,名目清晰内容丰富,许多人都愿意进入浏览。他们默默地奉献着,绝对是功不可没。英语入籍组多年来在刘涌泉,王寅通,邓祖琪的精彩授课中让大家受益匪浅,一个又一个的应试者入了籍。读书会的最早负责人柏胤庆和方达上,以后的杨文芳积极严谨的对待这一工作,带领着大家探讨着中国文学,古诗佳文,特别是来自台湾的杨文芳,请来学者讲学论著,虽然我们身处物欲横流的污浊之中,但由于他们的引领,内心之中仍能保留一方阳春白雪的优雅净地。银光即使在自娱自乐的欢畅中,也不难发现它确实是块藏龙卧虎的宝地。由于团队逐渐扩大人数不断增加,庆祝和活动也会多于过去,聚餐大会时不仅柯永康张文海这些主管们忙得不可开交,他们的另一半或各个分会的会长及会友们,也会主动加入参加服务,我常见丁雯,潘庚凤,王毓鲁,包素珍,李源等人,穿插在就餐者中送汤递羹,俨然是一位主人招待客人的姿态,这就是银光的团队精神。每次大会不用特意安排,总有摄影爱好者如佟世维,田德发,汪基铭,双姥等人带好自己的摄影工具守候在侧随时按下快门,把大会盛况留在自己的机器和传到网站里永久保存。他们并没有名分,他们在乎的是有这个义务为银光做点什么。就这洒脱的一点足以说明众人捧柴火焰高的可贵之处。

在我退出银光理事会前,换了两届核心领导,龚留英,陈钟英退出换进了王一宁,欧阳明,以后王一宁卸任又補进了朱荣胜。王一宁曾是美国某大学心脏研究实验室的主任,退休不久,和太太李春荣一起来银光休闲娱乐,正是银光难得的人才。学者出身素质高工作严谨,更主要的是当时的银光核心,面临着困难,极力让他尽快接手。但太太坚决劝止,怕他初来乍到工作难达标,让他左右为难,再三斟酌。最后在无奈勉强的状况下接受了这一托付。有担当的人最特色之处,就是既接下就一定要把工作做好。郡政府和大使馆看重他的魄力不断与他议事合作,银光老年协会在他和欧阳明主持工作期间,的确不断的走向了社会。欧阳明是国内某大学的系领导,有丰富的工作经验,加之慈眉善目满脸忠厚人缘极佳,是亲切周到的大管家型领导。他们配合默契,合作期间还创办了内部刊物《银光通讯》,被委以重任的是老年知识精英余文正,也是一位极负责任非常敬业的学者型人士。他和编辑组的双姥,邹少男等人,以从未有过的文字数量刊发着方方面面的,有关银光历史,杂文,趣事等等文章。把银光的风采和内涵不断展示给大众,他们是文字功臣,银光对外的喉舌。

2009年中国60年大庆银光被邀,并组织了80几位会员统一着装,由王一宁,欧阳明带领去了白宫南草坪,在蓝天白云下绿草如茵上,前后两排面对着40几家电台的镜头,昂首挺立精神饱满,虽然白发苍苍银发灰灰,但他们底气十足,嘹亮的歌声立即回荡在异国的苍穹之下,到场的所有人无不鼓掌喝彩,第二天就在中央台的报道中出现了我们的画面。也许这次的出镜给社会留下了某种好印象,2011年的5月6日FAIRFAX郡政府,指定让银光在他们组织的各民族入籍大会上唱几首歌,除了一首英文歌曲“美丽的美利坚”,还有一首中国歌曲“掀起你的盖头来”。先是庄严肃穆的和声后是幽默风趣的民歌。与会者用最热烈的掌声向我们致谢。结束时政府主办人向王一宁握手致意表示感谢。当然王一宁也希望与政府多接触,更多的彼此了解。此前他一直寻找机会不断奔波,希望尽快为银光申请一份活动经费。但谈何容易,多年来经济严重受挫的美国政府无法答复这一要求,这是他卸任后爱莫能助的遗憾,不像做做义工那么简单。其实做义工同样会遇到意想不到的困难。听说有一次,王一宁,来自台湾的林正竑,顾福生,丑津士,沈毅,徐联舫,一同去健保部门做义工,还没结束天气就突变恶劣,大雪瞬间覆盖了座车,到处打滑路难行,他们迎着风雪极其艰难的回了家,可是谁也没向大家说起此事。知道后真为这些人后怕,同时也为这些真男人的义工行为肃然起敬,他们也都是古稀之人了,这就是银光精神。今年的五月,郡政府又一次希望银光老人为他们的入籍活动演唱助兴。他们所以如此看重银光团队,正是多年来银光风生水起累计的正面形像,和它所具有的活力四射。银光有众多这样正楷大写的人群,所以才会越发健壮。我为从无到有的银光骄傲,也为他越走路越宽自豪。再过十年,再回首,那时的银光想必是更加茁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