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光的成立是他们的丰功伟业
银光老年协会成立已五年,历史很短。但作为当初那一群花甲古稀的“创业”老人来说,的确很不简单,“银光”的成立就是他们的丰功伟业。当然,有贵人相助也是成功的保证。创办老年协会的念头,应该是从何其恩先生那儿得到了灵感,他是费城政府中一位主管卫生医疗的中国籍官员,非常关心中国老人的活动和利益。所以他首先指出“你们应该组织起来”并具体指导。于是我们有了“天时”当然也有“地利”。热心人龚留英,陈钟英,陈翠联,吕学富,杨伯熙,柯永康,孙贤颐等,当时都是希望中文学校北维校区老年班的成员。他们被何先生激活了心中的理念,采纳了他的建议开始酝酿,随后便是积极的行动。2004年暑假,在柯永康,丁雯女儿家开了两次party,多是北维校区的老人。第二次时邀请了王良中夫妇,让大家认识了这个“可用之材”,他能讲一口流利的英语,能对外,弥补了这一帮组织者对外的不足,大家对他寄予了厚望,他也慨然应允。于是龚留英的私家车便成了主要交通工具,几次三番不厌其烦的带着大家去调研,去走访。老人中心,甚至老人公寓都是采访的方向。这样才对久居海外的老人组织,生活,活动有了大致的了解。当初老人都是从中国大陆依亲过来,帮助儿女照顾第三代的。除了自己的“小朝廷”对外面的世界知之甚少,好奇得很。能每周一次去中文学校就是大活动,就很长见识,昂奋不已。因为见到很多中国人,还能交流通电话,还能参加那么多的活动(学英语,学唱歌),到了期末还可以到自助餐厅出个合唱节目。尽管儿女们说“你们怎么扯着嗓子直喊?”可是手中的相机还是不停的对着老爹老娘一个劲的闪,新鲜激动得很。那时叫老年班,有时慕名而来的人数可达60几位,挤在一个教室却是满脸愉快满心欢喜。这一点真得感谢第二任校长王阳,人家办学面对的是下一代,可是看着越来越多的老人家在走廊里游游逛逛一下午,不容易,于是多开了一间教室既爱幼又敬老,自然多了一份经费开销,开创了中文学校的先河。到了第三任校长王翔时,就名正言顺的成了学校的一部分,而且他还把几个人在单位申请到的年终奖金,拿到学校来分给我们一部分算作经费,别提老人有多感激了。就从那个时代开始“龙腾虎跃”了,在那几位先头兵的带动下,经过辛苦奔波,外援内助,一系列又一系列的磋商推敲,终于以北维校区老年班为基础,把“银光老年协会”的旗帜举了起来,活动地址设在Reston老人活动中心。后不久又随着该中心迁到了赫顿新落成的大楼之内。饮水常要思源,假如没有他们一行人的努力,假如他们嫌麻烦打了退堂鼓,假如他们不兢兢业业怀着让大家受惠的想法,哪有今日热闹的场面?除了多项活动还有自己的网站,内容丰富门类很多,惠及了许多老人的生活和内心世界。加上多期的电脑培训,又让许多老年人触摸了现代科技,由不懂电脑成为电脑爱好者。从网站到培训班,它的创始人就是一位默默奉献的学者孙贤颐,当然他也是当初积极参与身体力行的带头人。但当大局已定一切入轨,他却躲到了幕后而今仍然没离开岗位。最初核心只有5人:龚留英,陈钟英是正付理事长,吕学富,王良中,柯永康是理事。5人小组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了北维州的老人们有个自己的活动之家,他们配合默契任劳任怨热情极高,他们忙极了,特别是龚留英撇家舍业开着个车到处跑,事无巨细真是万事开头难,他们是了不起的义工。四年后有几位因个人原因退了出来,但选进去的新任依然是竭尽全力,并且更加开拓提升银光的形象与作用。其实最该提及的还有法律顾问梁仲平先生,如果没有他的具体帮助,不懂政府政策法规,满脑子一穷二白的我们,要想成立如此组织谈何容易。没有他的指点怎知该叩那扇大门?他是凭着爱祖国,爱同胞的侠肝义胆接受我们求助的,他是开业律师但他却分文不取,让大家很是过意不去,但愿前行的后来的心中永远不忘这份知遇之恩。还有财务顾问崔培良先生,他们都是银光的贵人。如今一千多人的大集体,当初没有他们的相助何来今日的壮大繁荣。因此当下的“核心”依然保持着,俯首甘当孺子牛的银光精神。所谓的银光精神就是无私的奉献精神。大家深知创业不易,守业也不易,正由于此才必须守住,维护好这份基业。

(毕丽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