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银光通讯》100期 , 一群银光人编织的故事
|
记2018年3月6日余文正在银光义工元宵节聚会发言
|
|
|
《银光通讯》作为银光协会的内部刊物,创办于2007年上半年,主要创办人是当年的理事会理事方达上老师。出版形式是一张
16开的电脑纸,正反面打印,对折后成为4页面,可载文字量约4000字。这种形式共发行20期,后因方老师回国于2009年上半年停刊。
2011年7月,时任第四届理事会理事长王一宁老师与副理事长欧阳铭老师决策重新发行《银光通讯》,并委托余文正办理此事。当年9月,《银光通讯》复刊,新出版的《银光通讯》21期以网络版和印刷版二种同步发行,今年2月1日,《银光通讯》(网络版)发行到100期。 什么人造就了《银光通讯》?从复刊至今,《银光通讯》经历了七个年头的演变和发展,它的发展是靠什么力量推动的? 答曰:是银光群体的力量。 依笔者见解,是四个层面的力量造就了《银光通讯》,使它达到今天这样一种局面,就是说,《银光通讯》已成为银光事业的一部分。 第一个层面是银光理事会的决策。 从2011年到现在,历经第四,五,六,七共四届理事会三任理事长的领导,七年间为《银光通讯》作了五次决策,对《银光通讯》的发展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在2011和2012年间,在王一宁理事长领导下,有二个重要的决策。第一个决策是决定《银光通讯》采用电子版为主,印刷版为辅的发行方式。通过电子邮件把《银光通讯》发送到银光成员的邮箱地址,实现对身在外地的银光成员的远程传送;电子版的另一重要优点是把《银光通讯》版面推向多媒体的制作形式,从而为《银光通讯》提供了与时俱进的发展空间。 第二个决策是确定《银光通讯》的报道重心。一个生动活泼的银光必然会催生出一个丰富多彩的“银光通讯”,而一个丰富多彩的“银光通讯”也一定有利于银光事业的发展。关键在于我们必须掌握好舆论导向,我们不能仅仅停留在报道“自娱自乐,消解乡愁”的层面,因为这只是银光协会的初级阶段。从银光事业发展的前瞻性出发,我们的报道重心必须放在提倡和发扬银光精神上面,什么是银光精神?当时概括的提法是“奉献,团结,包容,服务”,到2014年银光十年庆时,又加上“创新”一词。总之,这些年来,“奉献,团结,包容,服务,创新”的银光精神已成为贯穿于《银光通讯》报道重心的一根红线。 在2013至2014年间,在欧阳铭理事长领导下,又有第三和第四两个重要决策。第三个决策是成立《银光通讯》编辑组,2013年年初,欧阳铭老师主持编辑组组建会议,会议讨论了编辑组工作要点,确定编辑组的职能及执行主编的轮流制,亦即责任编辑制。至此,《银光通讯》团队初步成型,是《银光通讯》发展史上的一个转折点。 第四个决策是2014年3月出台的“庆祝银光协会成立十周年报道方案”。(这个决策的内容将在本文另一部分介绍)。 第五个决策是2014年末理事会换届时新一届理事长龚留英老师作出的,为加强对《银光通讯》的领导,在理事会分工一位理事专管《银光通讯》,这名理事是从《银光通讯》编辑组推荐,选拔出来的贾志兰老师。由于贾老师具有理事会理事和编辑组成员的双重身份,自2015年以来,理事会与编辑组上传下达的关系更为顺畅,效率也有所提高。 自2015年以来即第六届,第七届理事会领导期间,《银光通讯》因应形势的发展,在改版,改制和发行方面取得了若干实质性的进展,简要记述如下: 2015年8月《银光通讯》(网络版)70期,从该期开始,在每月15日,增加《银光通讯 副刊》版。改版的原因主要是力求保证通讯稿的时效性和试用“有道云”技术。同时也有利于增加各个领域的传播面。到100期,副刊已发行30期,由徐联舫老师承担责任编辑。 2016年3月,《银光通讯》印刷版在发行76期以后,宣布停刊。因为每期印刷版的文字载荷量太低,只能刊印三、四篇文章,而每期《银光通讯》(网络版)发表的主要文章,我们已同步投放至大华府几个主要中文平面媒体发表,这是《银光通讯》编辑组几年来对外交流的成果,它们足可取代我们的印刷版,所以,《银光通讯》(印刷版)之走进历史,是形势发展的必然。 2016年7月,《银光通讯》(网络版)81期开始增加pdf 格式,此前,《银光通讯》(网络版)已通过银光各分会“微信群聊”的形式进行传播,现在增加pdf格式,有利于提高版面质量。 2017年9月,在“微信群聊”上启用《银光闪烁》订阅号(公众号),订阅号目前尚处于摸索阶段。 第二个层面是银光精英的技术支持。 顾名思义,银光精英就是有奉献精神又有专业造诣的银光人,在电脑和网络技术领域里,几乎所有的银光精英都为《银光通讯》的发展做出积极的贡献。在《银光通讯》100期上发表的徐联舫老师(方舟)的文章“银光通讯发展的技术历程”,已有系统的论述,这里不再赘述。徐文中提及的精英人士,一类是为构建社团的网络环境和应用做出贡献的,其代表人物是孙贤颐,王良中等老师,另一类是为《银光通讯》(网络版)的技术应用和创新做出贡献的,其代表人物有;王焕燈,徐联舫,姜中元(双姥),佟世维,王永金,田德发,肖淑媛等老师。 第三个层面是《银光通讯》编辑组全体同仁的努力。 《银光通讯》编辑组这个团队,于2013年年初组建,当时只有5位成员,随着事业的发展,几年来先后加入团队工作的,总共有13位成员,他(她)们是:姜中元,徐联舫,邹少男,王永金,余文正,汪基铭,贾志兰,肖淑媛,竺雪丽,杨毓兰,李文普,舒潮濂,施浣芳等。2015年以后,王永金老师迁居外州。汪基铭老师在新一届理事会中分管其他工作,无法继续承担责任编辑的任务(但与编辑组仍保持密切的工作关系)。肖淑媛老师回国后,继续承担编辑组委托的各项任务,现在担任《银光闪烁》订阅号(公众号)的操作人。目前还有7位成员,承担着日常的组稿和编辑,发行工作。本团队有一个特点,个个都是专业人员出身,就是没有一个是学文科的,严格说来,在文字处理和文稿修编方面,我们都是外行,或者说,本钱不多。搞刊物(即使是内部刊物),来不得一点疏忽,稍有差池,会影响银光内外。某位责任编辑说过:“干这个活真是呕心沥血呀!”,这的确是肺腑之言。尽管任务繁重,工作辛苦,团队每位成员仍然勇于承担,这只能归结于银光义工精神给与他(她)们的力量。几年来,编辑组在邀请新成员参加这个团队时,基本上先由笔者去开口,笔者是怀着忐忑不安的心情去邀请的,因为如果被邀请者接受的话,就意味着他(她)必须承受负担,甚至他们的家庭也要承受一定的负担,这些都是他(她)们了解的。可是,这些被邀请的新成员,几乎都是慨然答应笔者的邀请,至多是说了一句话:“让我试一试吧”,每一次这种回应,都给笔者很大的鼓励,时至今日,回忆起来,笔者对每位同仁,仍然心存感激。 第四个层面是银光协会里众多撰稿人和制作人的参与。 100期《银光通讯》的投稿者超过100人,其中前20期《银光通讯》的供稿者尚不足10人,这说明近几年银光会员参与投稿的热情程度,此外,还有大量的音像作品(音频,视频,PPS,音乐相册,美篇等)的制作人,这就是《银光通讯》的群众基础。 100期的《银光通讯》是由众多银光人写出来和制作出来的,由于篇幅关系,我们不可能将每一位写手和每一位制作人的名字和作品清单罗列出来,但在本文的其他部分,我们将对较有代表性的作者和代表作适当的介绍。 银光精神,我们为妳鼓和歌! 2011年9月《银光通讯》正式复刊的时候,银光协会已走过了七个年头,她已经从初级阶段迈向稳定发展的阶段。《银光通讯》作为协会的一个内部刊物,应该如何为银光的发展服务呢?这是当时我们反复考虑的问题。因为坚持“三非”(非盈利性,非宗教性,非政治性)的宗旨,银光协会注定缺乏充足的资源,在财力上和物质条件上相对不足,这是银光的弱点。但是,银光也有自己的优势,银光的优势就是她自己拥有的无形资产,无形资产之一是她的成员拥有丰厚的知识资源、管理能力和奉献精神,无形资产之二是银光人气的凝聚,这两点决定了银光的创造力和凝聚力,一个社团如果具备这两点,就有生命力,无论遇到多大困难,仍能经久而不衰。明确了这一点之后,我们这个刊物的工作重心也就清楚了,就是说,作为媒体,我们为银光协会营造的舆论场,必须是为提升银光的凝聚力和创造力服务的,为此,刊物的宣传报道必须以“奉献,团结,包容,服务”的精神为中心,这八个字,就是我们从广大银光会员的理念和有所作为中提炼出来的“银光精神”。 包容性是银光的一大优点 银光协会在她的章程中把自己界定为非政治性的民间团体,并为来自大陆和海外的所有华裔老人敞开大门,这使她拥有广泛的群众基础。实际上,这个群众基础主要是由海峡两岸的同胞构成的,银光协会的初创期,就得到台湾同胞中的有识之士的支持和协助,随后,很多台湾同胞积极参加银光的活动,在好几个领域里,例如,读书会,太极队,舞蹈队等,两岸同胞几乎是各占半壁江山,大家互相学习,彼此尊重,形成一种水乳交融的局面。这些,都为银光人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和理念:“银光事业的发展离不开两岸同胞的共同参与”。正因为如此,《银光通讯》复刊不久,就加强对台湾同胞中的优秀义工的报道,也加强两岸同胞一家亲的报道。 一系列的报道始自2011年10月《银光通讯》23期发表陈钟英(晨钟)的文章“唐映老师与舞蹈队”,接着2012年1月《银光通讯》24期发表刘敏“可敬的义工们”一文,他在文中着重报道二位优秀义工,其中一位是台湾同胞邓祖祺老师,入籍英语班的义务教师。 2012年春节前夕,2月6日的《银光通讯》25期,发表吕鹏的文章“春节有感”和杨文芳的文章“龙年新春感言”,二位分别来自海峡两岸的银光成员,趁着大年春节,和银光朋友们唠叨几句家常话,祝大家新春快乐。 2012年3月《银光通讯》26期发表柏胤庆的文章“来自台湾的姐妹们,活跃在读书会中”,作者着重介绍读书会中一群台湾朋友和她们中的姣姣者周丽纯女士和杨文芳女士。 接着的《银光通讯》27期,发表龚留英的文章“银光挚友王小萤女士”。作者在文章里写了一段历史和一个人,一段银光初创期的历史,以及在这段历史中我们不应忘记的一个人,家庭生活优裕,学历和社会地位不低的王小萤女士,摈弃偏见,全心全意地帮助一群来自大陆的赤手空拳的老人,为融入美国社会而创办自己的团体。王女士于2009年迁居加州,三年后,龚留英这篇怀念她的文章,仍然撞击着每个银光人的心弦。在《银光通讯》100期的历史中,龚留英唯一贡献了这篇文章,却具有代表作的价值 到了4月份《银光通讯》28期,又有一篇文情并茂的文章发表,这就是毕丽珠的文章“她们提升了我的认知”。毕老师擅长写人们的心理活动,在华裔社区,她与台湾同胞交流、互动的历史比较长,她把自己对台湾同胞认知的历程和眼前李莉莉等一群海外女同胞的形象作了对比,她真诚地写道:“我在感动中欣赏着她们无所求的默默奉献,同时也修正自己,没有疏离感,不再敬而远之…….”。毕丽珠的文章在两岸同胞中引起共鸣,一位台湾同胞后来在《银光通讯》29期上投书回应,其中有一句话:“台海两岸,一样让人感动,心酸与震撼”。 在《银光通讯》28期上,我们同时还发表了梁国媛“山地舞—阿里山儿女们的礼赞”一文,梁女士应我们的请求,对高淑菊女士做一个报道,高女士是山地舞在银光的领演者,受到银光朋友们的推崇,但她为人低调,不愿接受访问。梁女士也是一个舞蹈爱好者,她利用和高淑菊一起排练的机会,和高接近,攀谈,收集到第一手材料。文章刊登以后,高女士才明白过来,她说:“梁国媛好厉害,不知不觉把我所说的全写出来了”,这篇写得很成功的文章,不久就被北美大报《侨报 周末》采用,该报的版面历来紧俏,我们投送的稿件如被采用,经常被压缩后安排在一方豆干块的空间,梁文是头一次被该报全文发表,并安排在较显眼的位置。笔者当时万万没有想到,这篇文章竟然是梁国媛留给《银光通讯》的一份“绝唱”,半年以后,她罹患重病在家乡去世,为了表达哀思与怀念,《银光通讯》特别办了二期专栏纪念她。 到了6月份的《银光通讯》30期,这一期发表了赵永健(晓雁)的文章“她的心里充满阳光— 记Amy”,《银光通讯》复刊以来,赵老师为刊物写了大量作品,这篇文章,可以说是她最有影响的代表作之一,也是我们这波专题报道的压台之作,因为她写了一位很有分量的人物,这位人物就是老人中心前台义工张春梅女士,2009年王小萤女士离开这里以后,接替她的就是被人们亲切称呼为Amy的这位台湾同胞。在接待前台,无数初来乍到的华人,只要看到Amy一脸充满温馨的笑容,他(她)的拘束感就会立刻消失大半,Amy那平民化的朴实无华的外表加上有求必应的服务态度,时时获得朋友们的赞扬,她的慈悲为怀、乐于助人的高尚品德感诲着银光人。赵永健在文中写到: “我们可以用西方的谚语来形容这位心里充满阳光的女士:
‘善良的心比外表更漂亮’——Amy 是这样的。 从2011年10月开始,《银光通讯》花了8个月的时间,如实报道这块两岸同胞共同珍惜的沃土上,有多少优秀人物在深耕、播种,硕果累累,历史就是这样铸成的,但愿银光事业的后继者能永远珍重它。 银光十年庆,弘扬银光精神的大舞台 2013年上半年《银光通讯》编辑组正式成立,作为工作重点,编辑组于下半年开始酝酿明年“银光十年庆”的报道计划。2014年是银光协会成立第十周年,在这个节点上,回顾与总结十年历史,对协会具有重要意义。编辑组草拟了“银光十年庆报道计划(初稿)”之后,首先在内部进行商讨,然后上报欧阳铭理事长,2014年3月13日银光理事会扩大会上,欧阳理事长指定笔者对“报道计划”的要点做了发言。会后不久,“报道计划”启动运作。 “报道计划”分经纬(纵横)二线进行。 第一条线是经线。经线的重点是银光十年发展史。我们组织了20多篇文章,报道各个阶段各个方面对银光事业起了推动作用的优秀义工,加上几篇银光历史的综述。点面结合起来,一部银光十年史就显现出来,其中关键是对三位理事长的报道,因为前后三任理事长是银光十年最有代表性的人物,银光十年发展的成就和他们的努力是分不开的。编辑组为此分工确定三位主要撰稿人双姥、徐联舫和邹少男,在动笔之前,大家一起取得共识,就是要用团结的精神写好这三篇文章,团结是银光精神的组成部分,由于团结,银光才能取得十年的成就,有了团结,才能推动银光继续向前发展。编辑组为此组织了三次银光成员座谈会,每次座谈会约20人的规模,银光会员们在会上畅所欲言,为三位(卸任和现任)的理事长“评功摆好”。每位撰稿人还花了不少时间对未到会的一些会员进行个别采访,包括对三位理事长进行一次到多次访问,形成初稿之后,又在编辑组内外小范围征求意见和修改,反复几次后,最终产生了三篇文章,它们是: 双姥:“心系银光,奉献银光”(报道龚留英),发表于8月份《银光通讯》58期。 徐联舫:“银光事业不倦的拓展者王一宁”,发表于9月份《银光通讯》59期。 邹少男:“银光人心目中的欧阳铭”,发表于10月份《银光通讯》60期 就在三篇文章发表的前后,众多银光人也纷纷向《银光通讯》投送文稿和音像作品,她(他)们有的是刊物创刊以来义无反顾的支持者,有的是响应“十年庆征文启事”的投稿者,历时整整一年。行文至此,笔者怀着感激的心情,把各位来稿者的姓名依来稿刊登的期序恭列于下: 胡友琴,肖淑媛,双姥,余传禧,陈钟英,刘敏,唐映,田渝弟,王永金,李林,诸葛毅,徐联舫,孙燕平,刘均一,柏胤庆,吴影,周鹤昕,周念珠,季雨,邹少男,贾志兰,刘汉淜,冯祖梅,曾祥意,田德发,高仕汉,黄永祥,李秀亭,毕丽珠,佟世维,徐洪菊,杨毓兰,竺雪丽,李庆宪等。 上列撰稿人和投稿人加上笔者一共35人,形成一个写作群体。由于篇幅所限,笔者只能从几个基本面对这个群体的贡献作简要的介绍。 首先要说的是二位资深银光成员,陈钟英和毕丽珠。从《银光通讯》复刊以来,她们一直是我们的重要支持者,对我们的邀稿,几乎是有求必应。陈老师写了一篇文章“银光人中的吕大哥和吕大姐”,介绍银光创业团队的一对佳偶吕学富和吕鹏,这是我们报道人物专题的第一篇。毕老师因病缺席理事会扩大会,当时正是她治病的关键时刻,我们不敢打扰她,直到10月下旬,她在病榻上完成了银光历史长文“银光熠熠,众志成城”,历时三个月才正式发表。陈、毕二位老师各自为《银光通讯》贡献了两篇文章。 其次要提到《银光通讯》的另一位“铁哥们”刘敏,从《银光通讯》复刊以来,他就不断地为我们撰稿。此外,为了节省理事会的经费,他主动包下《银光通讯》(印刷版)的印刷任务,有时连家人都参加干活。这次他偶然知道编辑组安排报道他的任务,心地坦荡的他说:“用不着你们写,我自己来写自己好了”,果然,他很快写出一篇题为“我在银光找到新的人生价值”的动人文章。 我们要提到二位各具特色的女士冯祖梅和胡友琴,她们各自贡献了两篇文章。冯祖梅热爱古典诗词,文学功底了得,我们邀请她撰写银光一对有名的义工夫妇柏胤庆和吴影,她孜孜不倦地先做足功课,显示出她认真、严格的作风,因为她住地较远,为了减少她采访的辛劳,我们特地为她组织一场15人规模的访谈会。她写出了一篇很有感染力的报道“两把燃烧的火炬”。随后,她又不辞辛劳,撰写了另一对义工夫妇柯永康和丁雯的真切故事。 胡友琴在半年时间里先后写了两篇文章,写的是同一个人,从不同的背景,写出李继英的敬业和奉献精神,写出李继英在银光文艺舞台孜孜不倦的追求,突出李继英“没有创新就没有发展”的理念。文章的题目是“团圆,团结,舞翩翩”和“在奉献和创新中感受人生新价值”。 我们同样要提到舞蹈队两位女士唐映和孙燕平。银光舞蹈队的才女多,她们自然成为《银光通讯》联络文友的对象,如前文提到的梁国媛,以及先是撰稿人,后来成为编辑组成员的杨毓兰,这次撰写“舞蹈队十年”,唐映花了二个月的时间,进行构思和运笔,最终写成四千多字的长文“舞出精彩华年”,在这篇文章里,她如数家珍地介绍十年来舞蹈队移植的十几个舞蹈节目,作为群组大姐大的她,媚媚道来,既没有持才傲物的作派,更没有艺压群芳的气势,有的是对美和艺术的执着,和为此付出的艰辛,在嫣红姹紫的舞台后面,我们看到的是一位舞者追求的高尚境界,唐映和她的姐妹们就在其中。 陈钟英和孙贤颐这一对资深义工,银光从诞生到现在,就一直离不开他们的服务,他们在银光里这样不一般,就一定有他们不一般的地方。我们邀请孙燕平来写这一对顶尖的知识分子,相信她的报道不会落于俗套,因为她和陈、孙二位是熟朋友,更重要的是她的文风和文采是我们所倚重的。孙燕平也很重视这项写作任务,她为此做足功课,走访几位熟悉的银光老人,然后登门入室,和他们二位亲切交流。9月份的《银光通讯》59期,孙燕平发表了题为“好雨知时节,润物细无声— 记陈钟英、孙贤颐伉俪”的长文。 《银光十年庆》系列音像制品(PPS,DVD)制作人:王永金,田德发,佟世维等,三位都是银光人最熟悉的名字。 响应《银光十年庆征文启事》的投稿人及文稿: 田渝弟(上海)“银光—我若即若离的朋友” 周念珠,季雨(浙江 嘉兴)“庆祝银光协会成立十周年” 高仕汉(湖北 黄石)“我心目中的银光” 黄永祥(大陆 不详)“何日友再来” 李庆宪(天津)“银光的魅力” 其中,前四位是《银光通讯》多年的投稿人。 最后要提到《银光通讯》编辑组的全体同仁,从2014年3月份开始到2015年3月份,一整年间,各位同仁发挥各自所长,除上面提及的三位外,贾志兰老师先后承担二个难度较大的专题报道,一个是“十年的坚守,默默的奉献 — 记‘银光大使’王良中”,另一个是“银光的才艺多面手— 记周鹤昕先生”,肖淑媛关于王焕燈老师的专题报道“老年学者的风采”,杨毓兰关于读书会会长杨文芳的专题报道“激情似火,奉献无私”,竺雪丽关于王寅通老师的专题报道“平淡中见真情”,余文正关于毕丽珠老师的专题报道“银光才女毕丽珠”等,都属于我们整个团队的工作成果。 第二条线是纬线。纬线是横向报道,涉及银光的各个分会、活动组和银光的重要友人。 如何把这个分布面广、工作量大的报道完成得好,是编辑组面对的问题。理事会扩大会后,在对“报道计划”进一步研究时,双姥提出了一个大胆的创意,建议对纬线列出的报道单位和个人,采用现场视频访谈的报道方式,这样做只需要一个精干的采访队伍,然后由双姥将访谈录影资料进行编辑,再结合适量的文字报道,做成专栏专讯,专讯的名字与《银光通讯》报道十年庆的专栏同名,称为《与银光一起走来》专讯,利用《银光通讯》的专用邮箱,每周发行一期,此外,双姥还利用“云计算”把专讯与他的“有道云笔记”个人平台链接。双姥的创意立刻得到同仁们的赞赏,也得到欧阳铭理事长和龚留英理事的认可和支持,毕竟,这种采访方式有理事会成员亲临现场,其成功率更有保证。由于欧阳、龚二位的亲力亲为,不久,我们就看到一个精干的采访组的出现,龚留英亲自开车,她和欧阳铭分别担任联系人或主持人,双姥当录影师,后来,田德发、冯祖梅二位也参加进来。在一个月的时间里,他们穿梭走访银光所属各分会和活动组,也陆续拜访了有关的银光友人。在各个访谈现场,我们也看到一幕幕温馨,生动的场景,因为采取“大家谈”的形式,每位成员都以银光事业参与者(亦即主人公)的身份而不是观众的身份,在荧屏前面亮相、发言,全景式地展示银光群体的精神面貌和凝聚力,这是一个激励人心的大舞台,可以说是对以往传统庆典形式的一种“颠覆”。 在一个月中,他们总共采访了24场访谈活动,强度可谓够大了,接着,双姥,田德发,冯祖梅三位转入有序的编辑工作,之前,双姥已经利用原有的历史视频资料,做出了《与银光一起走来》专讯第一期,于4月7日在《银光通讯》专用邮箱提前发布,此后,《与银光一起走来》专讯以一至二周发布一期的速度,与《银光通讯》一起,实现经线与纬线的并行交叉报道,直到11月份《与银光一起走来》专讯完成第30期才到一段落。(请见“与银光一起走来”专讯汇总表”)。现在回忆起来,“与银光一起走来”专讯的报道形式,实际上类似于当前流行的“新媒体”的模式,这种轻骑兵式的传播容易为社群所喜闻乐见,因为它能接触到每个角落和每个人,就连回到大陆的有些银光成员,也发来邮件对专讯表示赞扬。
|
|
老人服务,银光人的切身事业 银光协会自从开展活动以来,会员们一直有一个共同关心的问题,就是如何及早获得个人健康,医疗条件的保证。来到美国的老人们几乎每个人都有一段适应美国生活的过渡期,过渡期对老人们最大的影响莫过于就医难,药品贵,连全面体检都不敢问津。银光协会很早就将这个问题提到议事日程上来,通过友人的协助,银光协会争取到联邦政府有关健康服务部门(DHHS/ASH/OFFICE OF MINORITY HEALTH) 的委托,从2005年起,每年举办一次《健康保险报告会》,负责向大华府华裔社区传播准确的健康保险政策和信息。银光利用这一举措,为银光会员和广大华裔老人提供服务,帮助他们和子女正确掌握政策,争取自己应有的健保福利。具体来说,就是为老人申请红蓝卡(Medicare)和白卡(Medicaid)提供咨询和协助,也包括指导无医保老人如何利用地方政府和社区提供的减免费健保服务(Community Health Care Network)。这是银光协会走出为老人服务的第一步,华裔老人获益良多。 2009年3月,银光协会又迈出为老人服务的第二步,就是举办每年一至二次的无医保老人体检服务。这个服务的重要性不言而喻,特别是对一部分在美居留时间较长且暂时未获得健保资格的老人,到目前为止,此项服务已举办了九次。 2007年4月,银光协会举办“入籍英语辅导班”,是为华裔老人申请归化入籍专设的英语学习班。十二年来,先后有四位杰出的义工刘涌泉,王寅通,邓祖祺和陈光祥等老师做出无私的奉献。至今已举办了十九期,这是银光协会为老人服务的第三种重要举措。 《银光通讯》自复刊以来,一直把银光协会为老人服务的各项活动作为重点进行报道。期间经历了几个阶段。 2011年到2012年 2011年下半年,在复刊后的第2期,即《银光通讯》第22期,发表了笔者撰写的报道“团结和奉献是银光的主旋律 记银光老年协会第七期《健康保险报告会》”。接着,在《银光通讯》24期,发表了笔者撰写的报道“路是怎样走出来的 银光协会举办无医保老人体检服务综述”。这是《银光通讯》专注老人服务的起点。 2012年是银光理事会在老人服务方面加大力度的一年。以王一宁为首的团队一共举办了4次有关老人健保的活动。 4月20日,银光协会受联邦政府卫生部有关部门委托,在维州费郡Pimmit Hill 老人中心举办第一次《联邦健保政策改进宣讲会》,主题是《能负担得起的健保方案和对耆老的法律影响》,王一宁是主持人兼翻译,70多位老人参加听讲。 5月21日,同样内容、同样形式的第二次宣讲会在Herndon 老人中心举行,80多位老人出席。 随后不久,《银光通讯》30期发表益言的通讯“银光协会主持政府健保政改宣讲会”,报道上述二次活动 6月16日,银光举办第5次无医保老人体检活动。《银光通讯》31期发表邹少男的专题报道“面向社会,为更多无医保老人服务”。 7月21日,银光举办第八期《健康保险报告会》,自有这项活动以来,这是规模和影响最大的一次,王一宁理事长主持了此次活动。《银光通讯》32期发表邹少男的专题报道“一次成功的双向愉快交流的讲座 ” 从2011年到2012年,银光一共举办了4次有关健保政策的报告会和宣讲会。每次都是政府官员和专家亲临现场,他们热心地想教会在座百多个华裔老人,如何弄懂美国健保政策这部“天书”,以便争取自己应有的权益。而对老人们来说,却往往是“一头雾水”。这时候,出现了一位敢于为人先的奉献者王焕燈老师,他为自己立下一个大目标,要把几年来政府提供给我们的健保政策的英文文本翻译成中文文本,作为银光会员们学习健保政策的辅导资料。这件工作他从2011年夏天悄悄地干起来,其时他身体状况不太好,仍然坚持做下去。直到9月27日举办第七期《健康保险报告会》的前几天,他居然全部完成总共218页的四个英文文本的翻译,及时为报告会提供四个中文文本。四个文本的题目如下:
《美国移民医疗保险的选择》 这四个美国健保政策中文文献,作为报告会的资料,也跟着报告会的主题报道,以附件形式刊登在《银光通讯》22期上。这是《银光通讯》的第一次,也是王老师为《银光通讯》作贡献的开始。此后,2012年的第八期《健康保险报告会》和二次健保政策宣讲会提供的所有英文文献资料,几乎大部分都经王老师之手翻译成中文文本,并在《银光通讯》30期、31期和32期上作为文献刊登。在以上提及的4期《银光通讯》上,刊登王焕燈的译作(doc 和pdf二种格式)和制作(ppt 和 pps)总共10件,作为《银光通讯》永久保存的文献已储存在《银光通讯》云端硬盘中。 2013年至2014年 2013年,美国欧巴马政府出台《可负担得起的全民医保计划》即《欧记健保》。它对已有绿卡的低收入人群敞开了低门槛的入保大门,这对于一部分银光成员来说是一件大事。《欧记健保》于2013年4月出台,并预定11月15日为健保市场开放日,但这是一个藉助市场运作的健保计划,与政府一贯推行的Medicare和Medicaid 健保计划有较大差别。这个令人向往的新生事物,其对公众公布的计划内容和申请程序,读起来令人一头雾水,不知所云。就在银光人需要地方政府职能部门提供指导和帮助的时候,恰又听到,由政府委托的,银光每年举办一次的《健康保险报告会》的计划,到2013年已嘎然中断。也就是说,银光难于再请到郡政府卫生和健康服务部的官员、专家来为大家解困和指导。到了10月间,眼见《欧记健保》申请注册的日期已近,银光里可望成为《欧记健保》受益者的多数朋友们,依然处在摸索状态中,其中也包括《银光通讯》编辑组的几位同仁。在“急自己之急也等于急银光之急”的念头驱动下,大家认为现在已是闯关的时刻, 遂于11月份《银光通讯》49期推出一个“《欧记健保》在银光”专栏,由邹少男担纲。他主动参加大华府地区的信息交流活动,以获得第一手资讯,并和同仁们广泛收集媒体上有关的教战资料和信息,在专栏上发布。与此同时,我们还联络部分有识之士,专题进行探讨,在大家的恳谈中,显示出银光人“命运掌握在自己手中”的底气。笔者从中得益非浅,嗣后即向几位发言朋友邀稿,他们也欣然接受。首先在《银光通讯》49期上发表了二篇,即孙燕平的“走进健保,还我无忧”和陈光祥的“奥巴马医改给绿卡持有者带来了福音”,这是那个关键时刻很有影响的文章。 笔者在这里介绍一下孙燕平的文章。她的文章有二个突出的特点,第一是“切题”。题目“走进健保,还我无忧”,重点就在一个“忧”字。作者在文中首先提及好友梁国媛因为缺乏健保,延误治疗以致过早去世的个案,这是年初发生的一件震动银光群体的事件。伤心的回忆也联系到自己的处境,文章最后寄以对逝者的怀念,悲天悯人的情怀涵盖全文,即使是一个事不关己的人,读了也会受到震撼:“《欧记健保》对少数族裔中的弱势群体来说,实在来的正是时候”。第二是“教战”。文章的目的是要教别人如何入门办理申请,她把自己学习和实践的体会,用相当的篇幅,简练的文字,思路慎密和条理清晰地表达出来,让人一目了然,易于动手。这种虚实结合的写法,显示了作者别具一格的文采。 邹少男老师主持的“《欧记健保》在银光”专栏从2013年11月《银光通讯》49期起,一共办了七期,直到2014年5月《银光通讯》55期。由于年度注册申请工作结束,才告一段落。七期专栏转载了大量资讯,发表了邹少男,孙燕平,陈光祥,刘敏,汪基铭等人的专文以及理事会主持的推介“欧记健保”的活动报道和有关分会的活动报道。其中。2014年2月《银光通讯》52期,发表了汪基铭的文章“白宫亚太裔办事处‘欧记健保’中文视频对话观后感”。这篇5千多字的长文,具有阶段总结性的意义。因为“欧记健保”第一个年度的注册即将结束,才能产生这样更全面更具体化的教战文章,用于指导第二个年度的注册申请者。 到第一个年度《欧记健保》注册工作结束时,据我们的不完全统计,大约有24位银光成员成功“入闸”。 转眼到了2014年11月,《欧记健保》第二年度的注册申请工作开启。我们在上一年度已积累了一些经验,决定把“《欧记健保》在银光”专栏从《银光通讯》迁移出来,更名为《欧记健保》专讯,仍然由邹少男主持。为保证信息的及时传播,专讯的发行时间不必与《银光通讯》同步。《欧记健保》专讯第一期于2014年11月20日发行,直到2015年1月31日,共发行七期。七期专讯,除跟踪转载大量资讯外,还为申请人提供个别咨询,并发表陈光祥老师二篇文章,都有指导性和现实性的意义:
《欧记健保》专讯第三期发表他的题为“来美探亲老年华人所面临的机遇和选择”一文。 2015年到现在 从2015年初到现在三年的时间,美国政府的老年医保政策发生了不少变化。《银光通讯》如何跟踪这些变化,适时地做好报道,为华裔老人服务,成为我们经常考虑的课题。我们所做的,大体有三个层面。 一、在常规Medicare和Medicaid 保险计划方面。 由于政府支持的银光年度健康保险报告会的计划已经中断,我们只能依靠自己内部的力量,力能所及地承担传播准确的健保政策的任务。 在2015年7月《银光通讯》69期上,发表了王焕燈的专题文章“医疗保险费用知多少——2015年联邦医疗保险知识扎记”。 半年后,2016年2月《银光通讯》76期,又发表了王焕燈的专题文章“医疗补助Medicaid—— 学习医疗保险知识札记”。 从2013年起算,三年多来,银光新进成员不少,王老师花了不少功夫,把基本的入门知识献给他们,当然,对老成员也很有益处。《银光通讯》编辑组为此发了“编者按”,推荐“有心人”王老师的文章。 2017年下半年,维吉尼亚州政府出台了”Medicaid新计划CCCPLUS”,由于推行过程中缺乏足够的政策辅导,出现了令人意想不到的混乱情况,给耆老受益者带来困惑与诸多不便。王焕燈及时将有关政策文件译成中文,在今年1月《银光通讯》99期上发表,以期为银光老人们掌握政策尽一点力量。 二、在《欧记健保》方面。 经过前二年的努力,获得足够的经验,不少银光成员对于申请注册的流程也逐步熟悉,到年度注册时困难不大。于是决定简化运作方式,不用专讯报道,只使用不定期的《欧记健保》专栏,作为理事会专管健保的汪基铭老师和编辑组的共用平台。 2016年元旦《银光通讯》75期的《欧记健保》专栏上,发表汪基铭专题文章“奥巴马医保申请——你得益了吗?”。这篇综合性的长文为2016年度的申请人提供了翔实的新资讯。 2016年11月《银光通讯》85期的《欧记健保》专栏上,发表汪基铭专题文章“2017年奥巴马医保申请”及二份有关资讯。其时,《欧记健保》正处于历史上的敏感时期,11月9日,唐纳德·川普当选总统,《欧记健保》面临生变,前景未卜,申请者人心惶惶。我们及时在12月《银光通讯》86期的《欧记健保》专栏上,发布了6份参考资讯,并由责任编辑邹少男撰写“编者按语”,提出对《欧记健保》前景的三点判断: 1、争论与改变是不可避免的,我们只有冷静观察,耐心 等待; 2、要把《欧记健保》整个推翻,又无任何替代方案,也是难于想象的; 3、广大《欧记健保》拥有者继续申请参加《欧记健保》是必要的。 这种从容淡定,以不变应万变的对策,经受了一年的考验。 在2017年11月15日的《银光通讯 副刊》97期上,发表了汪基铭的专文“2018年奥巴马保险申请相关事项”, 该文指出:“2018年奥巴马医保与2017年的最大区别是2018年的奥巴马医保选择有限,且保费和自付费用将增加”。 在2017年12月《银光通讯》98期的“欧记健保”专栏上,又发布了汪基铭的通知“奥巴马医保开放申请期僅剩半个月时间”。通知指出,2018年《欧记健保》的申请开放期只有一个半月的时间,即从2017年11月1日至2017年12月15日。 三、创建“社区老年服务”专栏。 近几年来,数量不少的华裔老人,陆续离开子女的住处,搬进老年公寓独立生活。在银光成员比较集中的三个费郡老年公寓,已住进几百户华裔人家,这是华裔社区的新现象。住进公寓的老人的生活方式,意味着他们将逐步减少对子女的依赖,并注重地方政府和社区提供的老人服务(福利)。《银光通讯》建立“社区老年服务”专栏的目的,就在于让老人们了解本地提供的“老年服务(福利)项目”,以及如何去运用它们。 2017年1月《银光通讯》87期上,读者看到一个名为“社区老人福利”的新专栏,它的第一篇文章是陈光祥的译文“Fairfax郡社区和街道服务局(NCS)为老人们所提供的资源”。 接着2月份《银光通讯》88期上,这个专栏发表了王焕燈的译文“家庭护理服务指南”。 3月份《银光通讯》89期上,这个专栏改名为“社区老人服务”,这一期发表了王焕燈的译文“费郡非公交运输的选择”。 在2017这一年,这个专栏共出了10期11篇文章,作者基本上是老年公寓的住户,除陈,王二位老师外,还有高振华,施浣芳等老师。作品多为译文,译自政府文件文本或公共机构主办的杂志,文字篇幅不长,专注实用性,企望细水长流地帮助老人朋友们了解或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此外,银光协会于2015年9月再度举办无医保老人免费体检活动。2015年10月《银光通讯》69期,发表杨毓兰撰写的专文“心怀大爱 ,惠及老人—— 2015年无医保华裔老人免费体检报道”。 2016年7月《银光通讯》81期,再次发表杨毓兰的报道“与爱同行—— 银光协会第八次无医保老人体检活动简讯”。 2017年7月《银光通讯》93期,发表邹少男撰写的简讯“银光老年协会举办第九次无医保老人免费体” 结 语 老化是老年社团的自然现象,2004年秋天银光创立期的那批成员,大约100到200位,估计当时平均年龄不到65岁,也就是目前常说的“小老年“。经过14年光阴的掏洗,现在他们一个个都在80岁上下。如果你想把我们这个团体现在的平均年龄估算一下,不妨做个抽样调查,也许可能已接近70岁了。你也可以环顾一下平日里银光群体的状况,那些热心的义工们以及方方面面的“带头羊”们,恐怕是70岁以上的多于70岁以下的。尽管七老八十的,依然爱跳又爱唱。然而自我感觉告诉他们:“我们正在老去,无非是老得快一点或慢一点而已”。现实正在催促他们思考:“我们该怎样老去?”,是准备迎接一个风烛残年呢?还是安逸地老去?答案当然应该是后者,因为美国政府和社会已为我们创造了条件,问题在于我们会不会充分地运用这些资源和条件,也许这就是《银光通讯》在老人服务方面的最后一个目标。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