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物欲横流中的英雄们 |
一.中文学校 改革开放以后,中国打开了国门,许多学子和年轻人走向世界各地.经过奋进求学,努力追求之后,成家立业结婚生子,有了自己的一片天地.他们和早年的华工不同,有敏锐的头脑和分析能力,工作在各个领域.不仅自己不忘祖宗也不希望儿女与祖国隔绝断根,于是中文学校便应运而生,带头弘扬中华文化的先驱,就是这些学有所成富有奉献精神的菁英们.他们不图利也无利可图,因为中文学校是非盈利组织,所有的开支都是从学生不多的交费中支出,只有任教老师补贴一点小时费.这些校长,理事,员工们自然的就是上帝的义人,现代的义工,大陆中国俗称的"活雷锋"只是不用号召自动加入而已.他们谁也没有把自己置于高高在上的领导地位.尽管每一所学校学生人数都在四,五百人以上,甚至六,七百人以上,这在人口众多的中国也是个规模不小的学校,需要全日,专职,层层管理.而他们却都是利用业余时间 甘心情愿地站出来为大家服务.其忙碌程度可想而知,是真正的一颗红心几种准备的"革命者".这些人都有一份稳定的工作需要"小心伺候",也都有一个美满的家庭需要呵护照顾.但他们却舍小我顾大局致力与海外中文教育,当然,他们的另一半也都有同样的想法才能任劳任怨,把家务,孩子揽在了自己身上,否则怎能让丈夫或妻子长年的"处"在这种无休止的忙碌之中. 大华府地区希望中文学校的历史并不长,仅仅十三年.北维校区第一任校长姚远最初上任时只有一所学校,几十个学生和不多的教师,但随着移民增多和不断出生,以及越来越多的家长重视,中文学校如雨后春笋蓬勃发展起来,至今在大华府地区已有六所具有多种学科,内容丰富多彩的中文学校在各区相继成立,如果没有这些义工们的投入和努力,谈何壮大,谈何发展?我曾问过第四任校长段斌"你为什么出来当校长?"他说"是一种感动.看到别人在为中文学校努力工作,作为家长觉得也应该帮助做点什么."就这麽简单,这么爽快的地"出了山".感动是行动的动力,行动是让大家受惠的结果.我想前三任校长肯定也是差不多的原因,而参与了希望中文学校的组建与领导,辛苦地付出了自己,才使流落海外的炎黄子孙不至于忘祖无宗.不像早年很多人找不到自己的根基,不知自己的出处.早在80年代我曾问过两个满脸中国基因的年轻人祖籍何处,翻译过来的回答是"我只知道是中国".他们是真正的浮萍,飘浮在中美之间的游草.相信今后断不会再有如此现象了. 我是从第二任校长王阳开始,随着孙辈走进北维校区的.儒雅的校长腼腆的老实人,让人很难不对他生出好感.就连中文学校的图书,音像管理员们, 也都是默默从事着自己手中的工作,她们有的一干数年至今乐此不疲,让人怎能不心生敬意.所以一拨一拨的人们可能不知道她们姓甚名谁,但都明白"因为她们"才使许多人有了有所寄托的业余生活.通过他们借出的影碟,影带和书籍才有了对祖国最新和更多地了解.她们是义工,仿佛这份工作是天经地义的,不仅自己干, 连丈夫孩子也一起跟着忙,一到周末从车上拿下搬上, 拖着抱着的赶进校区之内.过去几年碟少影带紧俏时,陆健体夫妇就曾利用晚间,把影片一盘盘复录下来,尽量多备几份供大家借阅,其间不易谁人知晓.而今虽不像过去,但他们仍在继续着这份工作并未退阵.那些过去现在的理事们和热心人士们,我所知道的刘平,陈学勤,胡国荣,李卉等等,他们有的今年虽已去了新开设的西城中文学校担任领导,但都是为北维校区的过去和现在出过力的人. 第三任校长王翔也如此.虽然经常忙得不可开交,没有什么业余时间,为了工作经常在电脑前坐到深夜,而且把自己,朋友和家人申请到的奖金做为经费拿到中文学校支配.并帮助银光老年协会申请活动经费, 如果和当今社会相比,他们太高尚了,怎么就不知道向"钱"看呢? 第四任校长段斌,老实得就是受到责难也不会为自己分辨,特别是几年前刚上任校长的当时,诸事繁杂紧张地筹划着开学,但是他因伤而病了,病的还挺严重,可是第二个周末他便带着病痛, 坐到了北维校区大门内的长桌边办公.这种忘我,这种敬业岂是什么人都能做得到的?当然,他有一位贤内助,为他鞍前马后地做着许多事,还有理事会的同仁分担相帮,但无论如何自己不站到第一线去运筹帷幄,就觉得对不住大家,辜负了大家的信任和期望.多么可贵的责任感,怎能不令人同情和起敬. 今年新上任的北维校长卞翼,我虽然还没和他打过几次交道,但他满面的诚恳和逢活动就到场的实干精神,让人不由自主的就愿意和他并肩"战斗".他还有个几个月大的小小孩,按说真没有多少精力投放到公益社会中来,只是因为大女儿开始到中文学校就读,看到别人在付出自己受感动,认为出点力尽点心是义不容辞的.原因就这么简单,意念就如此单纯.就这样互相感动着,影响着,前赴后继地,义工们把自己无私的贡献出去,而且还能乐在其中.至今只要有大事大活动,各位校长理事都会主动前来助陣忙活.这是一种精神,一种情操,一种"人若无私品自高"的高贵情操. 據我观察他们这些人有一个共同特点,良善,谦恭,真诚,不计较,不张扬.他们谁也不認为自己有什么丰功伟绩,但他们的默默贡献,就已经把弘扬中华文化的大业,扎根于异国他乡之中了.他们是有功之臣.诚然,经济进步交通发达,现在的华人后代有机会与中国频繁交往,但国外如果没有这个大环境,孩子们依然不会如此活跃在中华文化的氛围之中.所以,他们真的了不起,我佩服.可敬的义工们,真的是物欲横流中的英雄. 二, 老人活动中心 在北维中文学校,爷爷奶奶们由最初的散兵游勇,自然结合成三五成群.以后利用休息室,又自然的形成了一个老年班.自此后学英语, 唱歌, 聊天说笑好不开怀,基本改变了儿孙上班上学后,独守空房孤单寂寞的状况.慕名而来的老人越来越多,造就了一个不小的交往圈,改善了老人的海外生活.而后又在这个基础上在龚留英,陈钟英的带动下邀上吕学富,陈萃联,杨伯熙,柯永康以及王良中等,开始走向社会.去探索取经,去访谈考察,去有关部门洽谈申请.经过几个月的努力最终成立了银光老年协会.从此北维州特别是来自中国的老人们,有了自己真正的海外组织.活动场所定在 Herndon Senior Center (赫城老人活动中心), 起初没有Fastran来回接送,老人们有的乘公交车来, 有的由儿女上班时顺便送来. 龚留英等会开车的人也都义务帮助接送老人,几个月后通过老人活动中心联系, 解决了每周四由 Fastran 出车接送,来参加的人立时多了起来.大家对银光老年协会十分珍惜并且维护,深知它来之不易.龚留英, 陈钟英和银光的义工们, 群策群力组织好各项活动,所以会员从最初的百十个人猛增到如今的700多人,成为一个凝聚力极强的大集体.扩大的理事会,细设的职能负责人也都竞竞业业全身心投入,好似一帮年富力强的人在创建着自己的新生活. 老人们如饥似渴地学习电脑,学习英语.希望能上网浏览世界大事,能够沟通可以与人交流.所以电脑班应求而生.而这正是孙贤颐教授的强项,他不厌其烦的一次次办班,吸引了众多学员.他规划设计收集的网页,内容广泛实用性强,很适合老人们.老人们怀着极大的兴趣去求教去实践,认真的做个小学生.做这些事情要耗去很多业余时间,连年青的电脑专业人士都称赞"网页做的很好,不容易".谦和敬业的孙老师默默地做了这么多事,让老人们得益受惠十分感动。"银光老人协会"是个知识分子成堆的地方,也许经历了大半生沧桑,不容易熬到今日,更加珍惜的是自己不多的未来.彼此之间尊重友爱,遇到大事大活动纷纷出手倾力投入.孙一龙主导的合唱团利用中午时间,排练着喜闻乐见的歌曲,让老人们顿时忘情陶醉置身于过去的岁月之中.方达上, 吴影教练的太极剑和太极扇,让更多的人既健身又学艺.张汉杰拉起的交际舞队, 发起的麻将牌比赛,让不少过去埋头工作, 如今只能和锅碗瓢勺打交道的老人们,也丰富了生活.这些"带头羊"有的远从马里兰坐出租车过来,有的早早的乘公交车辗转到达,风雨无阻.他们没有名利可图,想的就是让这个组织多姿多彩,让大家舒展愉快.正是由于这些热心人的精神感动着大家,所以理事会也好, 每一位朋友也好,都竭尽所能的希望自己也能为别人做点什么.榜样的作用是无穷的."义工"并不是一个词汇,而是一个装载着爱心,自愿奉献甘为他人的,闪光的,神圣的载体. 搬进老人公寓之后,我随着左右邻居参加了附近的松柏老人中心的活动.十五年前由来自台湾的楼逸纯小姐发起,她的特点是不仅拥有一支众多义工的队伍, 还拥有一支”娘子军”车队,专门接送老人们到此活动,如果说短期内接接送送倒也无妨,可是她们一干就是十几年.它让我最感动的是竟敢带着老人去旅游.有的老人身体健康倒也放心,但有的老人已行动缓慢龙钟老态,且不说出发时要早早的挨门逐户的接去上飞机,回来还要送到家.就是到了目的地,带着这些"慢动作"要消耗多少耐心和爱心,以及随时可发生的担心.在家千日好, 出门一时难,她们不知道吗?真犯了”难”那可不是玩的.就是亲爹妈,很多儿女也不是都愿意带他们去游走世界的.楼小姐一行人就敢带着老人们去"走南闯北".我好佩服这些义工们,没有相当的"功力",很难为老人服务这么多年.心中难免又一次油然产生敬重.不仅如此,楼小姐每年还赠送一份礼物给老人们,把丈夫远在中国大陆工厂的产品,遥遥地运来美国,为的是让老人们在年节之际有一份欣喜和愉悦.固然她有这份能力,但如果没有这份爱心呢?虽然她有时有点粗线条,但没有人在乎他的如此这般,看到的只是她可贵的富有爱心的义工精神.这种精神温暖着人们的心灵,改善着人类社会的素质.他们,她们应该是人类精神世界的中流砥柱,是污浊的物欲横流中的英雄.美国是个崇尚义工的国家,孩子们从小就受到这种熏陶,我欣赏.我更像孩子一样仰慕着这方方面面的他们,英雄万岁! (毕丽珠) 2006/12/8 发表于"新世界时报 New World Times"
|
|
  |